张铁成设计制作冬奥玉徽宝续写双奥之缘

北京冬奥会上,冬奥特许商品成了展示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重要载体。其中,以瑞凤为原型,采用非遗玉雕技艺制作的冬奥玉徽宝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北京冬奥徽宝与北京奥运徽宝一脉相承,都由北京工美集团组织设计制作。作为冬奥青白玉徽宝的主要制作者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铁成此前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镶玉”奖牌的制作,这次通过设计制作冬奥徽宝续写了双奥情缘。

如琢如磨 展瑞凤之姿

“因为奥运徽宝是龙的造型,所以这次我们想做一个凤的造型,一个城市两次奥运会,龙凤呈祥,是一个很好的寓意。”冬奥玉徽宝设计团队介绍,宫廷印玺都是龙玺,历史上几乎没有以凤为原型的印玺,因此光是设计稿就有上千张,“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将凤的灵动和印玺的厚重感巧妙结合起来”。

在进行大量研究、绘制和遴选后,冬奥玉徽宝上凤凰的面形象确定——瑞凤口衔如意,流畅巧致,象征美好与智慧;凤翼镌刻勾云纹饰,细腻生动,寓意向上与进取;凤尾镌刻福水纹饰,奔腾舒卷,表现凤跃冰雪、激情奥运的情怀。徽宝底部刻有北京2022年冬奥会会徽。

如何将精妙的设计展示出来?冬奥玉徽宝的诞生至少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一次琢磨都是制作的关键。玉石的特比较脆,雕刻越精细越容易崩裂,但为了让凤凰造型生动饱满,冬奥玉徽宝依然坚持在凤冠、凤头下方,以及凤凰口衔如意的3个位置做了镂空处理。

“最难点就在于它上面的3处透雕,都是用和绣花针差不多大的雕刻钻头,一点点慢慢掏出来的,稍不注意就坏了,根本没法补救。”张铁成介绍,玉石雕刻没有模具,全凭师傅的一双手来掌握其中最细微的度,油笔在玉石上绘稿打底,琢磨大形儿,再施画稿,重新雕刻,如此反复数十次。正是对技艺严苛的追求,才有了冬奥玉徽宝端庄大气的惊艳之姿。

匠心传承 续双奥之缘

张铁成与奥运的缘分,要从十多年前说起。

2006年3月,张铁成加入中央美术学院奥运奖牌创作团队,参与设计制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这枚奖牌,就是轰动一时的“金镶玉”奖牌。

在设计过程中,凭借对玉石材料和加工工艺的熟稔,张铁成对玉环尺寸和在奖牌牌面所占比例进行多次调整,去掉了原设计中的长城和祥云图案,使玉环显得更简洁、纯粹,内涵更丰富,也更便于生产加工。

金镶玉奖牌还要考虑到运动员日常佩戴需求,必须兼顾防摔的功能。张铁成在镶嵌玉环时,在奖牌与玉环之间加入了特殊的防摔层,最终经过上百次试验,将“完美无缺”的奥运奖牌呈现在世人眼前。

“北京奥运会奖牌被证明是一件艺术品。它们高贵,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结合。”国际奥委会表达了对北京奥运会奖牌设计方案的由衷赞赏。

不忘初 传礼玉文化

和谐盛世,奥运徽宝应运而生,在张铁成看来,这是弘扬“礼玉”文化的良好契机。

“现在的市场环境下,中国玉文化常常被庸俗化、功利化。”张铁成不断研究寻找传统“礼玉”同中国当代民族精神的契合点,希望以玉雕来诠释我国道器并重的悠久文化,表达玉文化的深层内涵。

作为北京玉雕代表传承人,张铁成在手艺上专捡“硬骨头”啃。比如“链子活”,即从器物本身取材琢制缕缕相连的小圈组成链条,是皇家玉雕绝技之一,往往要求用大料雕琢,一旦失误,整料作废,损失巨大。整体造型的把握对作者的艺术修养也要求甚高。“一般玉雕师不敢轻易触碰,我们却要从这最难的做起。”历时一年多,张铁成创作的白玉《吊链花篮》只用不到5公斤的玉料,就雕琢出8条对称的链条,呈现出美妙的艺术效果。

“玉代表着中国君子的仁德,而这种仁德,其实和奥运精神一脉相承。”张铁成说,通过奥运的舞台,使中国玉文化走向世界,是自己的最大心愿。(记者 陈雪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