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快讯】新乳业频繁收购增厚业绩,席刚的增长目标是否缺乏含金量?

文|王元石

一季度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38倍。

不久前,新乳业举行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暨品牌发布会。会上,新乳业董事长席刚发言表示,将力争2022年实现20%的收入增长,净利率也将进一步增长。


(相关资料图)

近几年,国内乳制品行业“内卷”态势愈演愈烈,新乳业上市后开启了并购模式,马不停蹄的并购脚步之下,一步步拓展其乳业版图,扩大了营收规模。

不过,事物都有两面性,与之对应的资产负债率攀升、品牌力不足等问题,也正在成为新乳业不容忽视的隐患。

席刚所提出的收入和净利率两大指标的增长目标,在今年能否做到?如果可以实现,将付出什么代价?

【增长目标能否实现?】

从新乳业近年的业绩数据来看,席刚提出的两大增长目标,尤其是净利率增长这一项,实现起来存在不小的难度。

2019年-2021年,新乳业营收依次为56.75亿元、67.49亿元、89.67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14.14%、18.92%、32.87%。

最新的今年一季报显示,新乳业实现营收23.17亿元,同比增幅为15.02%。

以此看来,新乳业近几年的营收增幅,常规在15%上下浮动,但去年在收购的加持下,大幅增厚了营业收入。

依照这种趋势,新乳业想要在今年实现20%的营收增长,并非遥不可及的愿望。

然而,想要提升净利率,却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历年数据来看,新乳业的净利率正处于连年下滑的状态。

2018年-2021年,新乳业销售净利率依次为4.96%、4.43%、4.29%和3.81%。

就实现路径而言,要达成净利率增长,新乳业持续经营的净利润增速,就要高于公司营业收入增幅。

2019年-2021年,新乳业持续经营净利润依次为2.51亿元、2.89亿元、3.41亿,同比增幅分别约为1.62%、15.14%、17.99%。

不难看出,近两年新乳业的净利润增速,均低于上面列举的营业收入增幅。故而,净利率进一步增长,这一目标能否达成,还得画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新乳业毛利率降至24%,这是其2014年有统计数以来9年间最低的一次,同时也远低于同行贝因美的38.37%、阳光乳业的34.9%和伊利股份34.44%。

【频繁收购利弊互现】

公开信息显示,新乳业于2006年成立,2019年1月上市,公司背靠新希望集团,主营业务包括乳制品及含乳饮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在叩开资本市场大门后,近几年,新乳业频繁采取收购的手段,加速外延式发展,先后入股了现代牧业、澳亚集团,且收购了“一只酸奶牛”和寰美乳业,还投资了新消费品牌“一番植”。

上市以来的短短三年内,新乳业就并购投资八起。去年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新乳业旗下已有59家控股子公司、15个主要乳品品牌、16家乳制品加工厂、13个自有牧场。

虽然收购使得业绩取得较快增长,铺开市场竞争和扩大商业版图,但在另一面,问题和隐患也开始越来越显著。

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新乳业上市后的3年时间里,用于收购的资金合计超过33亿元。这也导致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几年屡屡创下新高。

2019年-2021年,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1.66%、66.65%和69.81%。

作为乳企而言,新乳业的资产负债率指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新乳业眼看着即将突破70%关口,而行业平均值为45.08%。

通过收购加杠杆,截至今年一季度,新乳业商誉达11.90亿元,而2019年年底仅1.13亿元,成为悬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席刚加杠杆的思维模式下,新乳业的合计负债也从2018年年底的26.99亿元,扩大至今年一季度的63.74亿元,翻了1.36倍。

席刚曾表示:“我个人认为,负债稍微高一点,其实没有任何问题,对企业风险也是可控的。负债的加大,本身也是杠杆在增加,它其实是助推我们高速发展。”

但频繁收购的背后,是多项相关费用的大幅增长,拖累了新乳业的净利润,并出现积累大额商誉值和资产负债等诸多问题。

【品牌力不足问题频发】

频频收购之下,新乳业体量增大,但却被外界嘲讽大而不强,多而不精。

虽然近几年持续在全球范围内买买买,可新乳业现有的十余个品牌,却没有一个能打的,都不具备全国知名度,新乳业依然难以摆脱“区域型乳企”的定位。

相比伊利、蒙牛、光明等头部乳企,新乳业缺乏特仑苏、金典、安慕希、纯甄等知名度高的品牌,品牌力并不算高,这或许与其成本结构和经营侧重点不无关系。

2021年,新乳业销售费用再创新高,达到12.48亿元,同比增长35.42%。此前三年,新乳业的销售费用也分别达到了10.69亿元、12.50亿元和9.21亿元。

与之相比,新乳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可谓九牛一毛。2018年-2021年,新乳业研发费用分别为3091.29万元、2763.19万元、3463.43万元和4025.87万元。

到了今年一季度,本就寥寥的研发费用竟然还能缩水,同比下滑15.23%,仅899.20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不足0.4%,而销售费用高达3.38亿元,为前者的38倍。

此外,品牌缺乏有效整合,以及频繁收购后的管理缺失,也导致新乳业出现不少产品问题,旗下公司多次被查出产品不合格。

今年4月和5月,新希望澳牛乳业的“澳牛”草莓味酸奶优乳饮料先是被国家市监总局通报不合格,紧接着湖南新希望南山液态乳业有限公司又被长沙市市监局责令整改,业内人士分析称,这或与新乳业并购步子迈得过大,奶源、牧场等供应链资源来不及消化,进而导致生产、供应端出现管理疏漏有关。

7月20日,新乳业董秘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就被问及这样尴尬的问题:“近年来,新希望乳业子公司多次因产品问题和管理问题而被要求整改,每隔几年就要出现一次问题,似乎这些问题都不能引起新希望乳业足够的重视,整改成了新希望乳业的常态,不是在整改就是在整改的路上。”

去年5月,新乳业发布的《2021-2025年战略规划》显示,企业战略目标为五年进入全球乳业领先行列。

要实现这一目标,显然并不是简单粗暴的收并购,以资产堆砌实现业绩增长就可以达成的。未来,新乳业需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