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首日:医生化身“多面手” 破拆坐姿滑雪器安抚运动员

3月5日,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迎来首日比赛。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残奥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组比赛中,一名外国运动员不慎摔伤锁骨。

当她滑到FOP(场边站点)医疗站求助时,医生们第一反应并不是施展急救,而是迅速破拆和心理安抚。

原来,冬残奥高山滑雪以滑雪板、雪鞋、固定器和滑雪杖为主要用具,残奥运动员从山上向山下,沿着旗门设定的赛道滑下。

一旦运动员摔倒受伤,必须尽快拆掉坐姿滑雪器,以便进一步检查伤情。

为了尽快帮助这位受伤的女残奥运动员开展急救,医护人员打开滑雪器盖子、解除运动员身上的固定绑带,再将其抱住,最后把滑雪器移开,仅用1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套破拆动作。医护人员一方面对运动员进行安抚,另一方面迅速开展急救。

与冬奥会不同,冬残奥高山滑雪比赛运动员人数多、身体情况不同、定制的参赛装备也不一样,这些因素对医疗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们不仅要对受伤运动员开展急救,还要会破拆坐姿固定器,懂得安抚运动员心理,化身“多面手”。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拆卸坐姿滑雪器是非常有讲究的,总结来讲就是要动器具不动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滑雪医生、副医疗官郭祁说。他进一步解释,由于救治工作经常在雪道上进行,如果去搬动伤员,一方面可能因为地滑、坡陡,导致医生摔倒造成更大伤害,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不清楚具体伤情,加重运动员伤情。

针对冬残奥会的医疗保障工作特点,“雪飞燕”医疗团队已提前对冬残奥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坐姿滑雪器等比赛装备拆卸以及运动员心理安抚等三个重点开展了密集专业培训,特别是对脑外伤、脊柱损伤等危重症状的提前预判及应急处理制定了多项急救预案。

郭祁也坦言:“一开始我们也认为搬走伤者更有效率,后来经过培训才了解到相关的救治技巧,但培训毕竟学的是理论,为了能更好地体会和掌握救治细节、分寸,医疗团队在赛前特意借来坐姿滑雪器,再选出身材最瘦小的医生坐进去,反复练拆装、移出等步骤。”除此之外,受伤运动员怎么固定、如何运送、是否需要携带轮椅等,医疗团队也都做了充分考虑及提前部署。

为了缓解受伤残奥运动员的不安情绪,医疗团队还强化了沟通环节,要求医护人员尽可能向伤者讲解救治措施,特别是对于视障选手,更要先告知再处理,避免受伤选手因不了解状况而出现过度紧张、不配合等情绪。

在3月5日高山滑雪男子滑降视障组比赛中,一名外国运动员因面部撞击造成嘴部撕裂伤并伴有大量出血,伤情较重。如果当时运动员出现恐慌等情绪,会大大增加治疗难度。为了安抚这名选手,来自北医三院的孟璐和来自延庆区医院的李艳丽两位滑雪医生一直用英语温柔地说着“没关系”“我们医生来了”“不用担心”……在医生的安慰和快速转运治疗下,该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里就接受了清创缝合,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