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揽子”措施助力经济恢复回升 软件和金融等优势产业拉动增长
几天前,北京2022年经济半年报出炉: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352.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
我们要看到,正增长来之不易——
疫情反复,全市上下以快制快迅速控制疫情,为稳增长创造有利条件,“一揽子”措施助力经济逐步恢复回升。
压力下更显韧性——
面对内外部环境超预期变化,多年铸造的高精尖产业结构经受住考验,软件、金融等优势产业拉动增长。
新动能正在积蓄——
新经济孕育新增长,重大项目悉数开工,改革与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不断释放。
形有波动,势仍向好。北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政策效力促使经济逐步恢复
今年上半年,北京面临有史以来最严峻、最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与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展开了多轮较量。4月和5月主要指标出现持续下滑趋势,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如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疫情出现时,全市上下以快制快,全民行动阻击病毒。抗疫取得的成果,既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为经济稳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上半年,全市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更是分别达到40.6%和37.5%。
一连串强信心的数字背后是一大批重大项目加速落地。半年时间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超1300亿元、支撑全市投资三成以上。市委、市政府强化高位调度,市发改委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仅6月下旬以来就开展各类调度服务超170次,调度重大项目超800项。
保市场主体就是保民生主体。严峻时刻,“支持中小微企业18条”送上真金白银的支持,惠及160多万中小微企业,资金总规模约1300亿元。
紧接着,“统筹防疫情稳经济45条”继续加码。截至7月1日,全市约有3.1万家企业享受社保缓缴政策,惠及职工人数约98.4万人;截至7月4日,全市国有房屋租金减免政策惠及5.55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金额80.8亿元……
恢复堂食,交通恢复……6月,大街小巷都是回暖的信号,北京经济活动逐步恢复。
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比5月份收窄14.2个百分点,餐饮收入降幅收窄23.4个百分点,货运量降幅收窄了9.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20.5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从5月份下降转为6月份两位数增长。北京经济正逐步克服疫情等不利影响,呈现恢复势头。
优势产业稳定增长凸显韧性
虽有冲击,但北京“软实力”依旧稳固。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32.0亿元,增长9.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量规模首次超过金融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第一大行业。”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把脉经济,既要关注主要指标、看大数,也要看内部结构、看细数。
即使工业总体在下降,但工业中的支柱行业如电子、电力行业增势稳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8.9%。新能源汽车、民用无人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1.6倍、33.3%和5.4%。
高精尖产业的强磁场释放强引力。上半年,全市工业重点产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合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5%,超额完成上半年任务目标,投资进度较去年同期提速13%。其中,工业重点产业固投增长39.6%,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项目加快建设,带动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8.1%。
这些产业缘何能逆势而上?一切都源于北京长期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和培育新兴动能,多年来铸造的高精尖产业结构更具韧性。
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加速积蓄
新经济牵引新动能——
上半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8381.3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4.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3%,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6.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3%。
同时,全市规模以上“专精特新”工业企业产值增长7.2%,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
新改革激发新动力——
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没有澎湃的市场活力。目前,北京肩负的98项国家营商创新试点改革任务已有94项完成,还将陆续配套推出“证照分离”“一业一证”、投资项目综合审批改革等264项“自选动作”,瞄准更多受惠创新主体。
新消费激发新活力——
1亿元餐饮消费券,每月可领1500元绿色节能消费券,总额最高达3000万元的京郊住宿消费券……7月以来,市民在“抢券”中悄然助力多个行业恢复元气。一点一滴的活力汇聚成复苏的新潜能,勾勒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图景。
“对于下半年发展,我们既要正视困难和压力,更要坚定信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实落细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巩固经济恢复基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市统计局副局长朱燕南说。(记者 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