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未来15年发展规划公开征求意见

未来15年,天津市发展布局啥样?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9月27日起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规划提出天津城市发展的目标愿景——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生态引领、创新竞进、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本次规划范围为本市域范围,海陆总面积约13671方公里。结合区域城镇化发展态势,提出2035年本市规划人口控制在2000万左右。

根据该规划意见稿,本市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构建“1+N”天津都市圈,联动唐山、廊坊、沧州等城市,打造五个跨界示范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深化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引导高新企业向京津滨廊道集聚,打造区域创新走廊。推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通“天”字形客运通道,与北京共建国家级铁路枢纽。

本市塑造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坚持生态优先,共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今年起,本市计划对接京津冀生态体系,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三区”即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和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两带”即西部生态防护带和东部国际蓝色海湾带;“中屏障”则指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一市”即中心城市,是城市功能集聚的主体地区;“双城”指津城和滨城;“多节点”即武清城区、宝坻城区、静海城区、宁河城区、蓟州城区。

根据该规划意见稿,本市强化内涵提升,推动“双城”高质量发展。“本市构建‘双城、双轴、中屏障’的城市空间结构,‘双城’指现代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双轴’指魅力海河轴和蓝色海湾轴,‘中屏障’即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市规划资源局工作人员介绍,津城、滨城共同构成面向国内扇面、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以及面向国际扇面、服务国际循环的战略链接,共同承担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目标功能。 未来津城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以综合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配套完善的紧凑活力城区和宜居宜业城区。未来滨城将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强化创新功能培育,集聚创新资源,建设成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和区域创新引擎。

据介绍,加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依然是本次规划的亮点。在津城、滨城中间地带规划736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区,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格局,构筑南北联通的津沽绿色森林屏障,融入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带,优化区域生态格局,避免城市连绵发展,倒逼城市结构优化,形成“双城紧凑、中部生态”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津城与滨城之间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打造京津冀东南部生态屏障、环首都生态护城河,进一步促进“双城”格局形成,呈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景观的生态资源富集“绿谷”,引领转型发展的“绿峰”。

本次规划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建设美丽国土作为重要规划任务。以人民为中心,优化配置要素资源。“比如,规划提出建立包容友好的公共服务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全面分析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现存的问题,找出短板和不足,构建覆盖城乡的“市级—区级—街道(乡镇)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明确配置标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市规划资源局工作人员说。同时,建设公共服务城乡共享的城镇圈,城镇服务圈内通勤出行时间控制在30至40分钟,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集就业、生活、服务为一体。营造服务与人群结构相匹配的生活圈,在满足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建立15分钟步行可达的全覆盖“社区生活圈”,配置日常基本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提升群众生活舒适度。(记者雷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