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冬季两项:赛道通过国际认证 突出人性化设计参赛便捷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赛道和靶场。

看台搭建有讲究

冬季两项是越野滑雪与射击相结合的竞赛项目,运动员需要根据赛事要求每滑行一段距离进行一次射击。该项目将滑雪的速度和射击的精准巧妙融合,考验运动员的动静转换能力。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场馆和基础设施经理陈国徽介绍,为保证赛时的观赛体验,国家冬季两项中心以技术楼为中心,将看台搭建在技术楼下方及两侧,前端为射击靶场及罚圈区,中间则设置了两条赛道,这样就在小范围内形成了一种“环抱”的紧凑格局,加上现场有97座照明灯的保障,非常利于现场观赛及赛事转播工作。而技术楼的东西两侧还设置了两个大屏幕,现场的观众和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就可以看到远端赛道进行的实时赛况。

功能区域设置巧妙

技术楼是国家冬季两项中心最重要的永久建筑之一。技术楼从运动员举枪瞄准这一动作中产生设计灵感,以一条连贯的折线串联建筑屋顶与看台,形成极具张力的造型,赛时将作为场馆运行和竞赛组织管理的核心区域。建筑首层、三层、四层以竞赛组织功能用房为主,二层设置为架空层以衔接用于连接崇礼各个场馆的高架人行通道“冰玉环”,从“冰玉环”可以直通看台。赛时,这里可以作为观众活动区域,配备各类赛事服务设施,赛后则可赋予其他功能继续使用。建筑内的部分隔墙采用可移动、可拆卸的轻质隔墙系统,方便赛后功能转化。

技术楼的功能是进行竞赛管理、场馆管理、观众服务以及设置技术机房。据陈国徽介绍,技术楼堪称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大脑”,他说:“场馆的运行中心就设置在技术楼内,楼内配置有大量的机房,能够收集到赛道以及核心区各个技术点位传来的信息,它还可以跟北京的主运行中心进行连线,实时了解赛场内外的情况并进行交流。”

打蜡房也是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关键设施,据陈国徽介绍,场馆共搭建120间打蜡房,此次测试周共开放约30间进行使用。打蜡房使用电热板及空调进行温度调节,能够保证打蜡师正常工作。打蜡房的周围还有运动员休息室、领队会议室、餐厅等。在场馆下方还建立了穿越场馆的地下赛道,保证运动员能够便捷穿梭于竞赛区域、设备存放区域、训练区域等。

赛道通过国际认证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将承担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比赛,其中冬奥会将产生11枚金牌,冬残奥会将产生38枚金牌。据陈国徽介绍,现阶段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已经有能力在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之间进行转换,转换时仅需要进行景观调换、通道设施搭建等工作,就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转换工作。陈国徽说:“所有赛道已经通过了国际认证,赛道设置和转换工作都进行过测试,多个点位在各种天气条件下都进行了测试,能够保证赛事顺利进行。”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完成基础造雪 正造储备雪

12月28日,在崇礼古杨树场馆群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洁白雪道上,两位滑雪者正在努力爬坡。“那是打蜡师,他们在测试雪板上的雪蜡。”古杨树场馆群的山地运行经理魏庆华指着他们说,“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的基础造雪我们已经完成了,接下来要进行的是储备造雪。”

魏庆华所在的部门负责古杨树场馆群的造雪、压雪、制冰,场地的安全防护、设置以及物料运输等工作。为迎接此次冬季两项国际训练周,过去六周他们团队全力造雪。

国家冬季两项中心雪道面积将12.5万方米,包括比赛赛道、热身道、训练道,还有冬残奥会的赛道。这部分造雪用水6万吨,成雪10.5万立方米。同时,赛道周边的景观区域也需要造雪覆盖,这样可以避免风沙侵蚀赛道,同时营造赛场氛围。这部分造雪用水10万吨,成雪17万立方米。除此之外,储备用雪需要用水3万吨左右,可以成雪约5.6万立方米。

造雪用水量听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其实并不会给当地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不便,当初的造雪设计就是本着对环境友好的原则。据魏庆华介绍,整个古杨树场馆群的造雪用水量不到当地用水总量的1%。这得益于为冬奥会场馆群修建的一个20万吨的蓄水池以及五个共5万吨的景观湖,它们可以把地表径流和夏天的雨水收集起来,不仅可以供比赛造雪之用,而且还可以满足赛场周边景观绿化以及农田的灌溉。

尽管造雪的水来自地表径流和降水,但蓄水池所收集的水仍能造出高质量的雪。据魏庆华介绍,通过设置9000立方米的沉沙池以及3500立方米的净化池,可以保证水的质量。目前,古杨树场馆群所使用的造雪系统可以根据气温等条件,造出9种不同雪质的雪。“高质量的水能造出高质量的雪。”他说,“我们的水雪转化比是1比1.7,也就是1吨水可以转化成1.7万立方米的雪。”(记者 李远飞 邓方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