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全球首度拆解微软蓝影4500鼠标

Comfort Mouse 4500回报及鼠青天评分

进游戏测试一下表现也很出色,没有出现因光头后置而导至的X、Y轴速度不匀的现象。鼠标移动定位干脆利索。有一种很“直”的感觉。保持了微软鼠标一贯的定位特点。

CS BOT试枪

非FPS游戏测试,笔者选用了时下流行的《植物大战僵尸》试玩了一下。得力于适当的重量和爽滑的脚帖,使用感觉很顺畅,不过毕竟体积和底盘面积在那,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呀。

俺也赶回时尚玩下植物大战僵尸

通过前面的试用,笔者初步判定鼠标的微动肯定不是中高档鼠标常用的7N白点,Comfort Mouse 4500是否为微软鼠标最近常用的松下棕点哪?为了验证一下,笔者毅然决定拆开看一下(其实,主要是笔者更想近距离的看一下传说中的蓝影光学引擎。哇哈哈哈哈)。

取下鼠标脚帖,就可以看到底部的三个螺丝孔,近距离一看,汗,不是鼠标上常用的十字螺丝,而是三颗六星螺丝,不幸中的万幸,这要是用的力胜的那种三角螺丝,笔者可能就得先出去买工具了哈。(拆开鼠标等于放弃质保,各位玩家如若模仿,后果自负)

底部的三颗六星螺丝,尾部的一颗偏大,前部两颗略小

微软蓝影4500鼠标底部螺丝卸下后,因为鼠标上部没有电路板排线等,直接就是上盖底盘两部分,设计简洁利落。结构类似于传统的IE3式但有所不同,为防止出现侧键松垮的现象,特意在两个侧键处多加上了两个扭簧,用于侧键回位。因为加入了扭簧,所以侧键和上盖连接的地方不是像IE3.0那种卡式靠侧键零件本身塑性回弹的回位的设计,而是直接做成了转轴合页式的设计。

分离下来的上盖

上盖内部一览(侧键处的两个小扭簧很合理,微软一直为了玩家而改变)

侧键结构特写

笔者试着想将上盖部分完全分离,结果遇到了不小的困难,精密的模具加上新型的卡扣设计让笔者极为头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尝试摸索笔者才一点点的进行分离拆解。微软依旧保持了自暴雷鲨6000开始的一体式按键三层上盖设计,这是笔者始料未及的,毕竟暴雷鲨6000是做为当年微软力推的游戏级鼠标而出现的,而Comfort Mouse 4500只是针对一般的商务办公设计的鼠标,而这一点判断失误也是造成笔者拆解困难的原困。)

上盖部分全部零件(从左至右依次为上壳、中壳、主体、侧键,两个小扭簧太小,上面也可以看清,笔者就没有进行分离)

橡胶,侧裙部的防滑橡胶,足有1mm多厚,难怪手感这么好。

一个上盖设计这么复杂,有什么用哪?笔者先卖个关子后面再说。

相信看到这里,各位读者肯定等的也心焦了,那好我们现来看一下鼠标的核心部分,传说中的“蓝影”光学引擎及鼠标的电路设计。由于“蓝影”光学引擎的特殊性,Comfort Mouse 4500采用了两块电路板设计,前电路板是微动及滚轮部分,后半部电路板上承载着“蓝影”引擎及MCU等核心元件。

微软Comfort Mouse 4500鼠标电路部分一览

微软Comfort Mouse 4500鼠标电路部分一览

微软蓝影4500鼠标的电路板没有采用一般鼠标常用的上盖压紧式固定,直接用三颗黑色十字螺丝固定在底盘上,中间LED部分两颗银色六星的螺丝是固定底部光学透镜用的而非固定电路板用的。MCU采用的凌阳8位IC。

MCU特写

因为“蓝影”引擎的特殊性,主电板被架高了

主电路板标识

微软Comfort Mouse 4500鼠标没有采用一般鼠标常用的编码器结构而是采用了微较一贯的光栅式设计。

因为是左右滚轮,所以相比IE3.0的那种结构略为复杂。滚轮尾部有一个拨块用来触发左右滚动微动,滚轮下部有一个小弹簧用来加大中键触发压力来减小进行滚轮左右摆动时的误操作。取下滚轮,松开全部螺丝后,就可以取下电路板了,不过滚轮尽管是夹卡固定的,但是拆下来也颇费些功夫。

无刻度左右滚轮

取下滚轮后的电路板

不出笔者所料,左右键是松下棕点微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滚轮采用的光栅式结构。

O1.1相比,Comfort Mouse 4500的侧键结构也有改动,从微动触点顶置结构换成了较为常用手感较好的触点侧置结构。

触点侧置的侧键微动,结构简单合理,少块电路板和排线相对减小故障机率。

其实,严格来说微软Comfort Mouse 4500应该是三块PCB板设计,不过用于中键微动的PCB板是直接焊死在前电路板上的,就算两块吧。整个鼠标焊点匀均饱满,可以说是做工扎实。将整个电路板取下来后,看到Comfort Mouse 4500底部的鼠标线固定,小汗了一把。一般的鼠标最多是在上壳和底盘结合处加一个小卡子用上下壳夹住以防拉扯,再简单点直接在模具上做个小拐弯别一下线就完事了。Comfort Mouse 4500这样的固线方法,头一回见到。

线卡+颗螺丝+压板固定的鼠标线(尽管压板还承担着支撑滚轮的作用,但是完全可以和底盘一起注出来的)

将电路板翻过来,就可以看到电路板的反面了。为了一睹“蓝影”真面目,笔者取下光学引擎的面纱,透镜。

微软Comfort Mouse 4500鼠标电路板反面

蓝影4500鼠标电路板连接采用了插接式设计,便于维修更换。笔者找了半天,一直没找到左右滚轮的微动在那里,这回翻过来,一目了然了。微软采用了两个极其精巧的贴片式微动做为滚轮左右摆动的触发微动。尽管是贴片式微动,但是手感相当的好,未拆开之前,笔者一直以为左右滚轮用的是常见的长方形微动哪。

左右滚轮微动,靠滚轮尾部的拨块触发。

写到这里,终于看到传说中的微软自主研发的独门光学引擎“蓝影”的真正面目了。

”蓝影”引擎光学传感器

“蓝影”光学引擎专用透镜,很高,蛮有些“花盆底”的味道。黑色部分起固定高亮LED光源及防漫射作用。

笔者写到一半时,终于在微软硬件中国的官网上发现了Comfort Mouse 4500的踪影(汗,就差一两天,笔者为了下驱动跑到了美国微软硬件官网才下载的IntelliPoint7.1),官方报价是199元人民币。笔者去淘宝看了下,已有部分商家到货,淘宝售价约在140元左右,作为一款上市价格如此之低的产品,微软并没有偷工减料,做工依旧扎实稳固。对比以往微软硬件的产品,可以看出微软为适应大众需求所做的改动。其实做产品就应该这样,不将心思用在无用的噱头上,扎实的做工+优秀的手感,才是一个产品赢得用户赢得市场的必备条件。

拆解完毕,直接敛吧敛吧装起来,手感和没拆过时一样。笔者拆过的鼠标不少。拆完后再安装回去时出现鼠标拆完后手感改变或按键根本按不动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而微软Comfort Mouse 4500通过优秀的结构设计,尽管上盖未采用螺丝固定,但是合理的卡扣结构加上零件之间的紧密结合完全可以保证长久使用时手感的稳定如一。从当年用IE3.0等三大经典让玩家知道了微软硬件之后,微软一直在努力,在不断的改变中适应用户。这完全可以从微软硬件的历代产品中看出来。

作为2010年微软硬件的第一款力作,Comfort Mouse 4500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出众的性能,出色的手感,简约大气的设计都是您值得拥有或尝试的理由。价格也是算是较为亲民的了,毕竟天天用的东西,还是用个舒服好用的才对得起自己的手呀。尽管没有高DPI,高回报率,存储芯片等高级功能(加上这些就不是这个价了),但是应付日常应用和游戏也富富有余。至于能否成为“蓝光鲨”,那还得看玩家的认可度了。毕竟时世境迁,百花齐放,IO1.1辉煌的年代已不复存在了。但至少Comfort Mouse 4500的相比同价位产品,还是极具优势的。

对微软的一点建议:尽管中键和左右滚轮使用的人都比较少(有的人用电脑多年,都不知道滚轮可以按下去,看网页的话,中键比左右滚轮更方便,而EXCEL中TAB和方向键也比左右滚轮更快捷)但是个人认为中键还是比左右滚轮用的地方多的多。相信微软如果在Comfort Mouse 4500上采用传统的滚轮结构(比如X3的那样,IE3.0和IO确实有些松。)会更好一些,出色的滚动手感和舒适的中键对很多人来说比左右滚轮更值得选择。

中关村在线观点:通过此文我们看到了微软硬件强大的设计与优质的做工,从目前来看这款鼠标不论是办公还是游戏都竞争力十足,最低售价甚至到140元,相信这款鼠标可以在今年让微软鼠标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