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的突破!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新型发动机成功发射

1月24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王兵带领团队进行了自主研发的新型发动机飞行演示试验,发动机在预定高度和速度范围内成功点火,并稳定工作,试验取得成功。这表明我国已经掌握该新型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与工程实现能力,在新型空天动力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在航空领域宽速域、跨空域飞行的发展趋势推动下,传统空天动力在能提升方面,已经遇到理论极限与技术瓶颈。尽管早在上世纪50至60年代,国际上已提出将自增压燃烧技术应用于动力系统的理念,但直至2011年前后,才逐渐引发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注。

王兵带领喷雾燃烧与推进实验室团队,在多年研究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基础上,构建新型热力学循环方式,自主研制新型冲压发动机。结合数值仿真与实验,实验室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尝试,克服触发难度高、可控差、机理掌握和认知不充分等困难,解决发动机点火、宽当量宽流量调节、自主可控等关键问题,在机理研究、数值计算、结构设计、实验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经过前期数值模拟、基础实验、地面试验等环节的严谨验证,飞行试验蓄势待发。

24日上午11时30分,试验任务由“清航·大兴号”两级火箭助推执行。一级火箭分离后,二级火箭将任务段发动机推到预定高度和速度。发动机进气道实现高效吸气,供油系统将航空煤油雾化喷入燃烧室,点火系统顺利启动,燃烧室与发动机稳定工作,获得持续推力,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通过此次飞行任务,我们获得了真实飞行条件下,工作环境参数变化对发动机燃烧室运行特的影响,检验了发动机的真实工作特,并验证现有技术路线的可行,为新技术走向工程化和产品化提供了重要的试验数据,积累真实的飞行经验。”王兵说,这一成果将进一步丰富我国航空宇航事业的图谱,在新型动力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在现场见证成功时刻的团队成员谢峤峰在博士阶段即师从王兵进行相关机理和仿真研究,他激动地表示:“从实验室到发射场,王老师带着我们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将基础研究作为工程转化、任务研发的底气,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探索适合清华的工程化的道路。一切都非常值得,并且我们相信未来大有所为!”

据介绍,此次飞行试验任务命名为“清航壹号”,科学任务和试验总体方案由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自主提出,由王兵带领喷雾燃烧与推进实验室负责发动机整体设计,成果转化项目公司清航空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发动机整体制造和装配,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飞行载具设计和任务实施,双方共同推动飞行试验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