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社区生活圈从源头上补齐民生短板 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

记者日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该市通过建立社区生活圈,力求从源头上补齐民生短板,解决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全市中心城区,原则上在每个街道建设1个街道中心,在每个社区建设1个社区家园,就满足居民的工作、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医疗、体育、休闲等需求。

重庆日相继发布《城市街道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导则》《重庆市中心城区推进街道中心和社区家园实施的规划要求》,对街道中心和社区家园的分级分类、服务范围、选址布局、规划设计标准、建设和管理进行了明确。

“办事不出街道,生活不出社区,中心城区居民生活将会更加便捷。”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立足社区生活圈理念,统筹布局街道和社区级公益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便民商业、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活动空间、交通设施和其他社区服务设施的“小微中心”。

据了解,每个社区家园集中布局的设施包括: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警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多功能运动场、菜店、价超市等。其中,日间照料中心不少于750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300方米、社区文化活动室不少于600方米、菜店(价超市)不少于500方米。

“重庆鼓励街道中心和社区家园与交通、教育、游憩、商业等设施相邻布局,统筹考虑公共空间、地下空间利用,加强各类设施的步行关联度和使用便捷度。”这位负责人说,对于已建成区域,以现状街道或社区为单元,开展危旧房、棚户区、低效产业用地以及老旧小区、老旧产业功能区、传统商圈、特定历史文化区等重点区域和对象的城市更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社区规划或更新规划,通过新建、改造、购买、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引导街道和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集中布局,形成街道中心和社区家园。(记者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