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扎染工艺与国潮相结合 给扎染工艺注入新活力
在云南省巍山县兴巍民族工艺厂,厂长熊文杰不时穿梭于各个车间,对工人进行技术指导。对工人们来说,厂长就是一个“百事通”,任何生产难题他都能轻松化解。
“他对我们就像是一家人一样,不管是扎染技术还是制样作图,我们有任何困难,他马上就会帮我们想办法解决。”工人胡志菊边说边根据图案用阵线把布料扎起来,放进大染缸里染色6、7次,一块扎染布就新鲜出“缸”了。
熊文杰自幼跟着父亲学习祖传的弹棉花、织布手艺,还拜师学习扎染技术,成立巍山县兴巍民族工艺厂,用三口大木缸生产扎染制品,成为巍山县第一家与扎染有关的私营企业。
1995年3月,熊文杰接到第一笔订单,订单金额约10万元,实现当年建厂开门红,将产品一炮打响。
初战告捷,熊文杰信心倍增,他敏锐地感觉到传统扎染工艺广阔的市场商机。
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没有自己的品牌是不行的。善于思考钻研的熊文杰不断创新设计出服装、台布、茶艺等系列产品,为古老工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记者在企业走访看到,不同色彩、不同花纹、不同风格的扎染布,图案千姿百态,造型栩栩如生,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风韵,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熊文杰告诉记者,扎花机生产扎染工艺品不受人为因素影响,是扎染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催化剂,弥补了传统扎花布系列工艺产品的不足,提升了产品的档次,提高了生产能力,增加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如今,兴巍民族工艺厂已经从一间45平方米的小车间发展到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大厂房,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年生产扎染工艺品约20万件,企业职工也从原来的几个人发展到正式员工52人、厂外用工2000余人,产品销往大理、丽江等热门旅游城市,甚至还远销日本、法国、韩国等地。
“受疫情影响,我们的产品销售有点受阻,面对这些压力,我们还是有信心把工厂坚持下去,把工人留住,让他们有事做。”熊文杰说。
近几年,熊文杰先后获得2019年度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典型、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兴巍民族工艺厂也由“小打小闹”的家庭式作坊转型为管理规范、制度齐全的私营企业,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称号,荣获云南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
如今,熊文杰的女儿熊天艳在大学主修完国际经济金融专业后也回到了家,跟着父亲学习、传承扎染技术,同时承担起绘图设计和销售工作。
“以前的扎染大多是以传统的方式来表达,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国潮,喜欢简单的元素,我们就想着将其与传统扎染工艺相结合,期望会有一个更好的市场,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它、喜欢它。”熊天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