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小工地大智慧,建筑蓝领与机器人登台唱戏

今夏高温酷热天气持续。为了防暑,建筑工地不得不缩短工时,调整工作时段,避开工人在高温下作业。往日繁忙的建筑工地倒是格外安静起来,然而在龙岩碧桂园津湖源著项目工地现场,即便气温再高仍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令人稀奇的是,工地仍不见人,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建筑机器人穿梭往来作业。“这是博智林地面整平机器人在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自动作业。像这样的高温极端天气机器人可以实现施工作业不停,提升整体施工作业效率。”工程师陈健介绍道。  

高温天气下,地面整平机器人全自动作业

机器人为工人减负了


(相关资料图)

当传统建筑业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愈发突出,建筑业必须要走出一条创新之路。而科技的迅猛发展让建筑产业的数字化加快到来,在效率、质量、安全等全方位优势下,智能建造正加快步伐走来。

高强度劳动是建筑业留给人的最深印象,也是工地不安全因素之一,直接导致了建筑业用工荒局面出现。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因此拒绝进入工地工作。“特别是混凝土浇筑作业,作为工地最脏最累的工序之一,为保证施工进度,需要人工从早上到晚上连续作业12小时以上。强度高且熬人。”看着地面整平机器人作业,陈健特别感慨道,“特别是今年这种连续40度以上高温天气,对工人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不利影响。”  

地面整平机器人施工作业中

博智林已经在商业化应用的地面整平机器人则对这一强度最高的工序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其基于自主开发的GNSS导航系统,能够自动设定整平规划路径,实现混凝土地面的全自动整平施工。这就意味着,它已经可以完全替代人工作业。工友吴军兴奋的说:“现在混凝土浇筑我们都和机器人配合着作业,地面整平环节在机器人作业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休息一会,喘口气。特别是这段时间的高温天气,我们都离不开它了。”

此外,随着建筑机器人的大范围应用,建筑工人通过熟练掌握及操作机器人成为施工技术型人才。同时掌握着传统施工和现代智能建造双项技术,开展人机协作。建筑职业也在向蓝领化转变,未来必将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加入,从而打开建筑业不一样的用工局面。

一个“人”顶两个人的活

在性能方面,相较于传统建筑业人工施工,由于机器作业的稳定性与误差小,机器人的施工质量同比人工质量也会有较大提升。不仅节省时间,还可以节省人工。

以碧桂园津湖源著目前在用的几款机器人为例,测量机器人,工效约为人工的2~3倍以上,测量精度在±1mm内,作业效率与测量准确率优于人工。地面整平机器人施工作业面平整度可达+5mm的标准,工作效率约为人工的1.5倍。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打磨效率约为人工打磨效率的2倍。为了便于理解,陈健对这些数据化的标准和效率做了较为形象化的解读。“这些施工标准可是达到了多年老师傅老工人的水平。工作效率也都达到了人工的1.5倍,2倍,甚至3倍。可以说是一个人顶两个人的活了。”  

测量机器人作业图

这还仅仅是在与人工同等工时情况下的比较,作为机器人理论上它是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连续作业施工的,而这是人工所永远无法企及的。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灰尘特别大的施工场景,相应的机器人都配备自动吸尘的功能,如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地坪研磨机器人等。可以极大的改善施工作业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工人林阳涛开起了玩笑:“苦活累活就全都交给它们了,我们也就可以干点轻松的活啦。”

建筑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是一场人与机器的博弈。在科学技术力量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必将为建筑产业开启更加智能化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