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冬奥将成中国冰雪运动新起点 满足市民长期的冰雪运动的需求

如何借助冬奥红利推动冰雪运动的发展,如何利用冬奥的无形遗产显示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小组讨论会上,来自体育界别的多位委员开启“后冬奥”话题,并建言献策。

朱向晨委员率先发言:“北京冬奥会带来的红利,不仅推进了三亿人上冰雪,还会在冬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带动冰雪项目的普及。但是要满足市民长期的冰雪运动的需求,抓紧完成京张体育旅游文化带冰场、雪场的覆盖提升已迫在眉睫。”

朱向晨建议,通过政府统一协调,政策松绑,给予改造补贴等方式,让北京以及周边区域的冰雪场地设施借助冬奥窗口期得到迅速提升。

“在关注冬奥有形遗产的同时,也应关注奥林匹克无形遗产的利用。”来自体育界别的陈颖委员接过了话茬儿。

陈颖说,数字化技术早已能还原历届冬奥会音视频资料。利用好这笔丰厚的后奥运无形遗产,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将一段段冬奥故事讲给孩子听,也能让下一代人更好地理解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到冰雪运动中。

陈颖说,用好北京冬奥文化遗产,全面彰显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

她建议,尽快编辑简明趣味的冬奥读本和音视频教材,开展冬奥进校园公益课程,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奥林匹克示范集群,助力冰雪运动发展。

听到两位委员的发言,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委员频频点头。多年的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让他深有感触,“北京冬奥会结束之时恰恰是中国冬季运动发展的新开端,新起点。”

曹卫东认为,只要冰雪运动普及到位,场馆利用问题自然可以解决。他相信,后冬奥时期,中国可以给世界提供一个冰雪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曹卫东建议,充分利用北京“双奥”之城的优势,将冬奥的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奥林匹克为载体,用全世界都能听懂的体育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记者 张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