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吴姥姥”火了!青少年科普需要更多“科学姥姥”

神奇的电磁感应现象、自制验电器、模拟宇宙速度……一头灰白的短发,身着一件马甲,架着副挂脖眼镜,说话干净利索的“吴姥姥”圈粉百万人。据报道,日,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硬核科普物理的视频走红网络,她也因此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吴姥姥”。

物理是令很多中学生头痛的科目之一。为了学好物理,很多人拼命刷题,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而“吴姥姥”让很多孩子不再怕物理——为了让更多同学走物理、认识物理,她思考创新教学方法并进行专门课程开发,将物理知识变成了孩子们感兴趣、学得懂的东西。随着短视频台的兴起,她还与学生开始尝试用短视频传播科普内容,成立了“不刷题俱乐部”,让更多人在科学实验中找到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便是“吴姥姥”走红的关键之一。好奇心几乎是所有孩子与生俱来的,而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源泉。能否呵护并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不仅直接关乎孩子个体的成长,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尤其是研究自然科学,要想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思维,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点燃他们的学热情。

“把物理教得无趣枯燥是有罪的”,科学知识本来就很有趣。用铁锅演示天眼、用扫帚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在“吴姥姥”手里,鸡蛋、花生、硬等都能成为实验用品,并且,她能借由这些将复杂的物理知识演示得一目了然、生动有趣。这样的科普,无疑可以大大减少孩子们面对深奥学科的畏惧和抵抗心理,进而为他们打开学的大门。

事实上,寓教于乐、通过做实验帮助学生们感知和学科学原理,是不少学校都采取的方式。在短视频时代,更可以通过制作示意短片、观看专业科普视频等形式达到教学目的。在推行“双减”的背景下,让教育变得轻松有趣有效,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学校的共同追求。

对整个教育领域而言,如何寓教于乐一直是值得思考也必须思考的事情。“吴姥姥”的走红,可以为相关方面带来一些启示。没有枯燥的学科,只有枯燥的方法。就像有的大学里,同一门课程,有的课堂昏昏沉沉、“上座率”不高,有的则过道上都挤满了人,内容都一样,但讲述内容的方式决定了效果。“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我觉得自己是吴姥姥进科学大观园,永远对未知的事物保持好奇心”。通往知识殿堂的道路上,愿“吴姥姥”这样的领路人越来越多,愿更多老师、教学团队能够有所启发,互相借鉴,为学生、为学科、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做更多尝试和创新,用高质量的教学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