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只身进大山扎根乡村教育37年

“三尺讲台方寸地,百年树人从此始。正是有无数像王梅香这样的践行者,用自己的知识充实孩子的心灵,用自己的智慧点亮千万家庭的心灯,用自己的青春铺平教育脱贫的心路,才使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后继有人。”江山市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成员,江山市贺村二小教师祝熇咛分享着她身边的小康故事。

“王老师是我的榜样,她用知识改变了一群人甚至一个村子的命运,”祝熇咛说:“当我得知了王老师这37年的经历,才明白教书育人对下一代、对一个家庭、一个村的意义。王老师的事迹,配得上我们从小到大学过形容老师的所有描写,她应该被更多人了解,所以我要分享她的故事。”

19岁只身进大山

既是校长,也是班主任,更是全科老师

周村乡茶地被称为“江山西藏”,这里名曰茶地,却没有一地茶香,而是一个距江山市峡口镇近50公里的山区小村落。1983年6月,年仅19岁,刚从学校毕业的王梅香孤身一人来到周村乡茶地小学。

花样年华,王梅香没有留在镇上或者去城里,反而选择到偏远山区,她的选择完全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王梅香的父亲也是一名山村教师,父亲平时的言传身教让王梅乡深知农村需要老师,山里的孩子需要知识。”

一座泥瓦房、一个老师、3个年级、26个孩子,在这个全村唯一的一师一校教学点,王梅香既是校长,也是班主任,更是全科老师。

王梅香在周村乡茶地小学任教的日子里,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教室里面下小雨是常态;碰见上课时有老鼠、蛇类插班听课也是常事。她说,从一开始自己就想好了,要做好偏远山区孩子的教学研究工作、心理健康问题,就必须在这里扎根。

多年为贫困孩子垫付学费

连给自己添置新衣的钱也没有

每年的雨季,是最令王梅香担忧的,山里的河水猛涨,孩子们常常被河水阻隔,耽误了上学。每每此时,王梅香就会早早等候在河边,化身为“行走的小舟”,或抱或背,把孩子们一个个地接送过河。等到放学后,又一个个把他们送走。

第二年秋季开学,本该上三年级的小珍(化名)却没有来校报到。那时,没有电话可以联系,担心了一整天的王梅香决定放学后到她家去看看。步行了十几里的山路后,到小珍家已经晚上8点多。原来,小珍家境不好,她的爸爸想让她在家干农活。“劳动很光荣,读书也重要,有了知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呀!”王梅香得知情况后,耐心解释,极力劝说。

可是第二天、第三天,小珍的座位依旧空着。王梅香急了,再次前往小珍家,先帮她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接着把20元钱递到她爸手上。次日清晨,王梅香终于在教室看见了那个熟悉的小脑袋。“那一刻,我太幸福了。”王梅香说。

上世纪80年代初,民办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仅有20多元,为了不让一个家境贫困的孩子辍学,王梅香省吃俭用,甚至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服,每学期都要为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垫付上百元的学费。

扎根乡村37年

最幸福的事情就是看到学生们长大成人

后来由于工作需要,王梅香调到了白水洋、达苎、周村等村小任教。除了每天的教学任务,她还要准备学生的午饭,就连做饭的柴火也是她从山上砍来的,孩子们都称呼她“王妈妈”。没有电灯,她就在煤油灯下备课和批改作业,工作到深夜。

在村小教书的日子里,王梅香生过重病,也有过很多次到城郊任教的机会,但是王梅香舍不得大山里的孩子们,毅然决然地坚守在村小,一呆就是19年。“当时,我的爱人也是山村教师,刚开始,家人坚决反对,最后还是被我们的执著打动了。”

王梅香常说,山里的孩子淳朴,山里的家长热情,和他们在一起非常快乐、非常幸福!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有的“飞”出大山去追逐梦想,有的留在山区建设家乡,她的自豪感、成就感就油然而生。

退休后

曾经的学生接过粉笔接力乡村教育

2002年,由于白水坑水库移民,王梅香和村小的孩子们依依不舍地走出大山,当初的村小合并建造了新的校舍,新校舍有32个班级,1365名在校生,还有近百教职员工。19年耕耘,王梅香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默默无闻的奉献为一代代山里娃点亮的梦想,她用知识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走到不同领域和岗位,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奉献自己的青春。

2019年,王梅香退休了。但她的故事和精神像一支扎根在偏远山村的“腊梅花”,一直绽放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润物细无声。

在王梅香的学生中,也有选择留在当地的。这个姑娘叫毛琬菁,和30多年前的王梅香一样,毕业后回到这里,她接过了老师手中的粉笔,成了峡口小学的一名教师。毛琬菁说:“孩提时,因为王老师的出现,让我萌生了想当老师的念头。我想接她的班,为更多山里孩子带去希望,做一名用教育改变乡村孩子人生的‘接力者’。

记者 王晓洁通讯员 姜梦倩、祝熇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