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同比下降三成,澳优去年业绩增长降速触底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奶粉认知度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市场上还出现不少针对澳优为“假洋品牌”的质疑声音。

  
500)this.w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alt="净利润同比下降三成,澳优去年业绩增长降速触底">
图/官网


  3月28日晚间,澳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公告。这也是伊利通过并购入主澳优后,澳优交出的首份成绩单。

  财报显示,2021年澳优录得收入为88.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1%;毛利为44.71亿,同比增长12.3%;归母净利润为7.37亿元,同比下降30.8%。

  在市场整体疲软下,澳优三大婴幼儿配方奶粉核心自有品牌——配方羊奶粉品牌佳贝艾特,以及两个配方牛奶粉品牌海普诺凯和能立多,增速仍然达到双位数。

  财报发布次日,截至港股收盘,澳优股价报于7.78港元/股,下跌4.89%,市值140.70亿。

  【业绩增速差强人意】

  事实上,尽管澳优近几年的业绩呈上升趋势,但增速却明显大幅放缓。

  据财报,2021年澳优全年营收为88.73亿元,较上年增长11.1%。而此前的2018年至2020年,澳优的营收分别为53.90亿元、67.36亿元和79.86亿元,增速分别为37.26%、24.99%和18.55%

  净利润方面,2021年澳优的归母净利润为7.37亿元,同比下降30.8%。2018年至2020年同期,澳优的这项财务数据分别为,6.35亿元、8.78亿元和10.04亿元,增速分别为106.11%、38.31%和14.31%。

  不难看出,澳优的净收入增长处于连年下滑的态势,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益走弱。

  具体到澳优核心的奶粉主业来看,2021年澳优自有品牌配方奶粉业务整体销售额为人民币77.62亿元,较2020年同期人民币69.26亿元同比增长12.1%。

  其中,澳优自有品牌配方牛奶粉销售额为44.14亿元,同比增长15.5%;自有品牌配方羊奶粉录得销售额为人民币33.48亿元,同比增长7.8%。澳优自有品牌配方牛奶粉、羊奶粉销售额增速与上年相比,均有所放缓。

  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对氢财经表示,除了市场需求转弱外,国内羊奶粉产业在乡村产业振兴贴补政策下,释放了巨大的增长潜力,抵消了澳优在羊奶粉市场的成本优势。2021年,蒙牛、惠氏、健合军加大了羊奶粉市场的投入,对澳优的业绩增长造成巨大的拖拉效应。澳优自身也连续出现了串货和促销政策不一,导致了消费者采取了观望态度,拉低了其盈利能力。

  澳优预计,受疫苗注射影响从而延迟生育的需求,会于未来2-3年逐步释放,加之中国政府鼓励三孩政策逐步见效。目前行业或已触底。

  “根据相关行业数据,于2021年度,本集团于中国大陆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线下销售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至约6.9%,于婴幼儿配方奶行业排名第五。”澳优在财报中称。

  【代工模式存在问题】

  澳优业绩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或与其“代工贴牌”的运营模式带来的奶粉质量问题不无关系。

  成立于2003年的澳优,用了6年时间成为首家在港交所上市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2011年通过斩获海普诺凯51%的股份,成立旗下品牌佳贝艾特,杀入羊奶粉赛道。

  经历了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国内婴配奶粉企业的生命高压线,国人对大陆厂牌奶制品的信心降至冰点。直至2011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调查发现,仍有7成中国民众对国产奶心存戒备。

  澳优则通过洋为中用的模式曲线营销,国内没有任何奶源基地和供应商,而是在海外奶源地搭建供应链,奶粉生产、制作等一系列环节均在国外进行,最终将成品售往内陆。

  这种近似“海外代工厂”的模式,使得澳优被国内消费者误以为就是国外的洋奶粉品牌,给澳优带来更高的定价空间。加上澳优旗下佳贝艾特“百分百纯羊奶”的核心卖点,业务得以迅猛发展。

  官方信息显示,澳优现已成为一个在全球拥有10座工厂、产品行销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乳品公司,并且其已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奶源地完成研发及供应链布局。

  然而,截至2021年底,澳优中国及海外市场分别实现销售额为人民币31.30亿元和人民币2.18亿元,分别占比约93.5%和6.5%。可见,近年来越来越强调国际化和打开国外市场的澳优,其营收绝大部分依然还是由国内市场贡献。

  “逆向贴牌”的轻资产模式,虽然成本低、规模扩张快,但却为奶粉质量把控带来很高的难度。比如澳优的羊奶粉品牌佳贝艾特,2019年11月13日,因为有异物登上了民生节目“1818黄金眼”;2020年9月21日,湖南食品安全网再次曝出佳贝艾特羊奶粉罐内发现黄色硬块的质量安全问题。

  更为要命的是,佳贝艾特在主要的中国电商平台上大肆宣传“百分百纯羊奶”,然而却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承认其羊奶粉中的乳糖其实来自牛奶。可谓“挂着羊头卖牛乳”,来误导中国消费者。

  路胜贞对氢财经说,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受到奶源国连带性负面影响,导致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担忧,澳优的贴牌优势开始缩减。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奶源地表现出国内不易接受的奶源管控宽松现象,虽然整体上不会有品质的影响,但却对消费者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暗示。

  随着国内消费者对奶粉认知度的持续提升,近年来,市场上还出现不少针对澳优为“假洋品牌”的质疑声音。

  【伊利收购价值几何?】

  随着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中国奶粉企业正在通过强强联合,实现自身更大的发展。

  2021年10月,伊利宣布收购澳优34.33%的股份,并成为后者单一最大股东。该交易是近年来中国乳企之间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并购案,而双方发布公告宣布到完成并购,全程仅用时3个月。

  据伊利日前发布的公告,截至3月17日,伊利集团通过全面要约收购成为澳优控股股东,共持有澳优乳业10.7亿股,占其已发行总股份的比例提高至约59.17%。

  光大证券研报称,根据Euromonitor,2021年澳优和伊利按销售额统计的婴配粉市占率分别为6.3%、6.2%,合计市占率为12.5%,两者合并后将超越雀巢(11.7%的市占率)成为行业第二。

  但资本市场对伊利和澳优的联姻反应并不十分强烈,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婴配奶粉市场大盘的不断萎缩。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为1062万人,相比于2016年的1786万人少了约4成,这也意味着五年时间里,与生育率高度关联的婴配奶粉市场消费规模萎缩了近4成。

  在此影响下,婴配奶粉行业的市场增长逻辑正在由“新生儿出生率”为市场扩容的路径,演变为依靠“新生儿人均消费额”来带动市场增长。

  而澳优的羊奶粉第一品牌佳贝艾特,因羊奶粉产量问题难以实现市场的规模化增长,在国内还面临着蒙牛、飞鹤、君乐宝等头部奶企涌入该市场的冲击,赛道日渐拥挤竞争激烈。

  更何况,羊奶粉本身市场规模就不大。据澳优财报中援引的Frost&Sullivan数据,按零售销售额计算,中国羊奶粉市场规模在2020年度为200亿元。

  在和伊利合并后,澳优屡屡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是否会连累到伊利的主品牌形象?双方的业务重叠,在未来是会整体协同向上,还是可能造成彼此间的此消彼长?

  如果想要确保质量安全,从根本上改变澳优的现状,无疑需要对澳优核心的“代工贴牌”模式变革,而这又需要庞大的重资产投入,这对当下的奶企来说并不轻松。

  路胜贞认为,澳优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成为伊利国外奶源的一个补充性品牌,与伊利的国内奶源相互补充,共同分割整体乳业市场。收购后,澳优的发展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在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下,澳优和伊利或许还需要经过一段相当长时间的磨合。而这期间产生的冲突和阵痛,似乎很难避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