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元医药毛利率下滑,销售费用几乎占营收一半
来源:IPO日报
•
2022-03-30 08:58:56
近日,证监会官网显示,北京福元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元医药”)将于3月31日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会,接受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公司此次拟申请沪市主板上市,保荐机构及主承销商为中信建投证券。
此次申请上市,公司计划募集资金17.37亿元,用于高精尖药品产业化建设项目(一期)、创新药及仿制药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IPO日报注意到,受带量采购等因素的影响,福元医药近年来的主营业务毛利率有所下滑;另外,公司整体销售费用占比较高,远高于其同期研发费用率。
1
毛利率有所下滑
据介绍,福元医药主要从事药品制剂及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药品制剂目前主要涵盖心血管系统类、慢性肾病类、皮肤病类、消化系统类、糖尿病类、精神神经系统类、妇科类等多个产品细分领域。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新和成控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为1.7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约为48.98%,为公司的控股股东;胡柏藩通过新和成控股和勤进投资合计间接控制公司约76.29%股份,为福元医药的实际控制人。
申报稿显示,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亿元、24.25亿元、25.35亿元、13.22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2.07亿元、2.2亿元、2.65亿元、1.67亿元。其中药品制剂的收入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90%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仿制药产品对应销售收入分别为17.48亿元、21.47亿元、22.61亿元、12.07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86.54%、88.55%、89.18%及91.31%。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共有22个仿制药品种、对应26个仿制药产品品规通过一致性评价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报告期内,福元医药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4.18%、75.58%、71.09%、70.93%,整体有所下滑。公司表示,2020年毛利率下滑主要系公司部分产品中标国家药品带量采购,销售价格有所下降,同时公司2020年执行新收入准则,将原在销售费用中列报的装卸运保费调整至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列报所致;2021年1-6月,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继续同比小幅下滑,主要系公司部分产品中标国家药品带量采购所致。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在带量采购目录范围内中标的药品包括盐酸帕罗西汀片、奥美沙坦酯片、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盐酸曲美他嗪片、格列齐特缓释片、瑞格列奈片、替米沙坦片、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等8个品种。
“如果发行人主要产品在后续带量采购中被纳入采购目录而未能中标,将对发行人产品销售产生不利影响;若公司主要产品中标带量采购,则产品的销售价格可能出现一定幅度下滑,若销量的增加未能填补价格下降空间,将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申报稿指出。
2
销售费用占比较高
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1-6月,福元医药的销售费用金额分别为10.07亿元、12.98亿元、12.37亿元、5.9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9.85%、53.53%、48.8%和45.07%,公司销售费用主要包括市场推广费、职工薪酬、装卸运保费、业务宣传费、办公差旅费等。相比之下,公司各期的研发费用率仅分别为7.04%、7.07%、5.56%和6.05%。
在公司报告期内的销售费用中,市场推广费金额分别为7.41亿元、10亿元、9.96亿元、4.72亿元,占销售费用比例分别为73.59%、77.11%、80.52%、79.3%,这部分费用主要为向第三方推广服务商支付的推广服务费。
报告期内公司推广服务费明细
IPO日报翻阅财报后发现,公司2019年销售费用金额较2018年增长较快,主要系随着“两票制”政策的逐步推进,市场推广费增加较多所致。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金额同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系受疫情对市场推广活动的限制以及部分产品中标国家带量采购的影响,公司市场推广费有所下降;受疫情影响公司各类内部现场会议及差旅频次减少,导致办公差旅费金额有所下降;以及公司2020年根据新收入准则将装卸运保费改列至营业成本进行核算。
报告期内,福元医药还发生过转贷情形。
2018年,安徽福元为了满足贷款银行要求,通过供应商天津太平洋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台州汉森药品包装有限公司等转贷取得银行借款6500万元。安徽福元上述银行借款主要用于原材料采购、补充流动资金等公司业务经营;同年,控股股东新和成控股通过浙江爱生转贷取得银行借款14.38亿元,上述转贷情形主要系为满足银行受托支付的要求。
福元医药指出,上述转贷情况对公司持续经营、偿债能力、流动性的影响程度较小,对公司内控有效性不构成重大不利影响。
此次申请上市,公司计划募集资金17.37亿元,用于高精尖药品产业化建设项目(一期)、创新药及仿制药研发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IPO日报注意到,受带量采购等因素的影响,福元医药近年来的主营业务毛利率有所下滑;另外,公司整体销售费用占比较高,远高于其同期研发费用率。
1
毛利率有所下滑
据介绍,福元医药主要从事药品制剂及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药品制剂目前主要涵盖心血管系统类、慢性肾病类、皮肤病类、消化系统类、糖尿病类、精神神经系统类、妇科类等多个产品细分领域。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新和成控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为1.7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约为48.98%,为公司的控股股东;胡柏藩通过新和成控股和勤进投资合计间接控制公司约76.29%股份,为福元医药的实际控制人。
申报稿显示,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下称“报告期”),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2亿元、24.25亿元、25.35亿元、13.22亿元,对应净利润分别为2.07亿元、2.2亿元、2.65亿元、1.67亿元。其中药品制剂的收入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占比90%以上。
报告期内,公司仿制药产品对应销售收入分别为17.48亿元、21.47亿元、22.61亿元、12.07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86.54%、88.55%、89.18%及91.31%。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共有22个仿制药品种、对应26个仿制药产品品规通过一致性评价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
报告期内,福元医药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4.18%、75.58%、71.09%、70.93%,整体有所下滑。公司表示,2020年毛利率下滑主要系公司部分产品中标国家药品带量采购,销售价格有所下降,同时公司2020年执行新收入准则,将原在销售费用中列报的装卸运保费调整至主营业务成本进行列报所致;2021年1-6月,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继续同比小幅下滑,主要系公司部分产品中标国家药品带量采购所致。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在带量采购目录范围内中标的药品包括盐酸帕罗西汀片、奥美沙坦酯片、孟鲁司特钠咀嚼片、盐酸曲美他嗪片、格列齐特缓释片、瑞格列奈片、替米沙坦片、盐酸文拉法辛缓释胶囊等8个品种。
“如果发行人主要产品在后续带量采购中被纳入采购目录而未能中标,将对发行人产品销售产生不利影响;若公司主要产品中标带量采购,则产品的销售价格可能出现一定幅度下滑,若销量的增加未能填补价格下降空间,将对发行人的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申报稿指出。
2
销售费用占比较高
2018年至2020年及2021年1-6月,福元医药的销售费用金额分别为10.07亿元、12.98亿元、12.37亿元、5.9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49.85%、53.53%、48.8%和45.07%,公司销售费用主要包括市场推广费、职工薪酬、装卸运保费、业务宣传费、办公差旅费等。相比之下,公司各期的研发费用率仅分别为7.04%、7.07%、5.56%和6.05%。
在公司报告期内的销售费用中,市场推广费金额分别为7.41亿元、10亿元、9.96亿元、4.72亿元,占销售费用比例分别为73.59%、77.11%、80.52%、79.3%,这部分费用主要为向第三方推广服务商支付的推广服务费。
报告期内公司推广服务费明细
IPO日报翻阅财报后发现,公司2019年销售费用金额较2018年增长较快,主要系随着“两票制”政策的逐步推进,市场推广费增加较多所致。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金额同比有所下降,主要原因系受疫情对市场推广活动的限制以及部分产品中标国家带量采购的影响,公司市场推广费有所下降;受疫情影响公司各类内部现场会议及差旅频次减少,导致办公差旅费金额有所下降;以及公司2020年根据新收入准则将装卸运保费改列至营业成本进行核算。
报告期内,福元医药还发生过转贷情形。
2018年,安徽福元为了满足贷款银行要求,通过供应商天津太平洋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台州汉森药品包装有限公司等转贷取得银行借款6500万元。安徽福元上述银行借款主要用于原材料采购、补充流动资金等公司业务经营;同年,控股股东新和成控股通过浙江爱生转贷取得银行借款14.38亿元,上述转贷情形主要系为满足银行受托支付的要求。
福元医药指出,上述转贷情况对公司持续经营、偿债能力、流动性的影响程度较小,对公司内控有效性不构成重大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