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品牌翻车!侮辱女性上瘾,黑红的套路被它玩透了
来源:金融八卦女
•
2022-03-25 13:09:28
宝洁作为全球知名日化集团,拥有180多年的历史。旗下几乎全部是以女性消费者为主力的品牌撑起的巨头公司。就这样,每每在需要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广告创意上频频翻车,不是侮辱女性,就是挑起性别对立,甚至是物化女性。
文|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yoyo
八妹说:
根据公众号平台最新的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八妹的文章,记得标星标哦,以前加过的也需要重新添加,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添加星标”哦!!!
···
宝洁又翻车了。
起因是前两天的一则广告。
宝洁在自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一个广告推送,标题是《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现在闻一下!》。
好家伙,看这个标题就忍不了。
且不论广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单单就标题里的几个有关男男女女的字眼,明晃晃地把“厌女”二字刻在自己脑门上,这是真的有点大病了。
眼看抵不住网友们的抨击评论,宝洁发出了自己的道歉声明。
怎么说呢,不痛不痒两句话,给出的处罚是删除文章,严肃整顿账号运营。
翻译过来就是,这事就这么着,你们网友别再逼逼了。
但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面对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接触到的日用品牌,需要看清楚宝洁诋毁女性的嘴脸。
虽然已经删除文章,但是互联网的记忆拼图处处有,跟着我来往下看。
/1/
“你对女人的臭一无所知。”
在这个广告开始里,作为以女性化IP形象出现的“小宝姐”非常斩钉截铁地说,“女人的臭味是男人的5倍!”
然后为了印证女人更臭的事实,这位小宝姐开始罗列证据。
第一,女人的脚臭是男人的5倍。
在小宝姐的说辞里,女孩子穿的各种鞋,长靴、高跟鞋、包头鞋就是专门为了产生臭味而存在的。
那我就很纳闷了,怎么男女生穿的鞋用的材质不同,都是皮质的鞋,女生的皮鞋就是生化武器,男生的皮鞋就是净化器?
而接下来那句“为了好看往往不穿袜子”更是成为了女性脚臭的原罪。
根据以上两点外在原因,小宝姐得出结论,女性脚部细菌繁殖速度是男性的4倍,所以女孩子的脚更臭。
但是小宝姐忘记了一点,脚臭产生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清洗频率,以及一个先天条件,出汗多不多。
在宝洁广告里忽略了这两个必要条件,只用穿的鞋子款式,穿不穿袜子就断言女孩子脚更臭,滑稽之极。
接下来有更可气,宣传广告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
“胸部最臭!”
小宝姐说,因为“女人全身的汗腺都比男人多”,所以女人出汗多,胸部是出汗重灾区,再加上穿胸罩,所以体味更臭!
先不提这有没有科学依据,就说把女孩子体味臭和穿胸罩联系在一起,此刻只想祭出杨幂表情包。
你没事吧?
穿胸罩说女孩子会有体臭,不穿胸罩又荡妇羞辱我们。
做女人好难哦。
而且,虽然女性的全身汗腺比男性多,但是女性的出汗程度远低于男性,体味的产生更是少。
科普下,人体出汗拜两个组织所赐,一是外泌汗腺(小汗腺),二是顶浆汗腺(大汗腺),人的体味主要是由大汗腺散发。大汗腺受雄激素刺激影响大,而从青春期开始,男性的雄激素水平就比女性更高,所以男人的体味自然更重。
所以,小宝姐,你明白了吗?
/2/
到此这则广告里的物理攻击部分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心理攻陷了。
俗称,PUA。
“再爱干净的女人,内裤都比男人脏!”
不错,根据科学解释,女性的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确实会产生更多细菌,分泌物的产生以及生理期也都是身体构造的原因。
但是不管男女,内裤都挺脏的,上面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东西”。
有微生物学家做过研究,一条脏内裤平均会携带0.1克粪便。一般来说,男生内裤残留的大便可能要比女生多些,毕竟男生的肛毛太容易沾到屎,不容易擦掉。
再比如尿液,多多少少会有几滴留到内裤上。
所以,为了宣传产品,在广告里以偏概全,只说女性更脏。
作为女生的小宝姐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用女性身体构造为“臭味”扯大旗,实在是让宝洁的女性消费者们齿寒,甚至言语间的洗脑意味,令人更加不适。
当小宝姐道出女人更臭的最后一个真相后,我彻底被激怒了。
“女人的头发比男人脏一倍!”
“女人的头发又长又多”
是怎样,短发的女生不配拥有姓名是吗?
接着又说,“头发越长、越多,所占的面积就越大”,所以“越容易残留脏东西和异味”。
这不就是说,你们女生就应该把头发都剃秃了,这样既干净了自己,也不用污染其他人,谆谆诱导的话语里,还真是为女生好呢。
最后来了一个更恶心的,“公厕蹲坑味统统都扎根到头发上”。
小宝姐,在你的世界里是不是只有女孩子上厕所,男生都是身体内循环就解决了?
而且,头发脏不脏不是取决于谁的头发长,而是首先确定头皮皮脂腺分泌油脂的多少,油脂分泌旺盛,再加上不经常洗头发,以及周围环境灰尘较多,才会造成头发脏,有异味。
上来就本末倒置指出女孩子头发脏头发臭就是因为头发长,我只想劝一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
宣传产品就好好宣传,带货就正经带货,科学的事儿别乱掺和。
/3/
其实这不是宝洁第一次在广告里侮辱女性了。
之前的一则母亲节广告更是用金钱来衡量母亲的付出。
简要介绍下剧情:
全职主妇的妈妈在厨房忙碌,父子俩在沙发上嬉戏。此时电视上正播放一条新闻,说为了号召全社会关注和解决母亲价值问题,最新法令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按劳支付妈妈干家务的工资。
父亲一算,发现要给妈妈支付的工资远超能力范围。
当新闻上说由于很多家庭支付不了妈妈的薪水,一些妈妈离开了自己的岗位。
父子俩面面相觑,忍不住抱头痛哭。
这时妈妈的一句“不要看电视了,洗手吃饭”把父子俩拉回现实。
从梦境中醒来的父子俩,幡然醒悟,开始向妈妈献殷勤:
爸爸抢过妈妈手里的抹布,儿子给妈妈画了一张有着无数个零的工资支票。
最后,旁白出现:
算得清的日常,算不尽的爱。
乍一看这则新闻是尊重母亲的劳动成果,但实际上却透露着当一个母亲的价值,需要用金钱去衡量,才能被家人看到并珍惜。
如果说宝洁是做了一个反讽的广告,那我倒是还能理解。
但显然这则广告就是认为母亲的劳动价值需要外界的约束才能被看到,而不是父子俩发自内心认可全职主妇的价值,甚至发现母亲要离开父子俩了(虽然是梦境),才开始献殷勤。
这种对于女性在家庭里不平等地位的描述与认知,让宝洁这次道歉声明里的那句“提倡平等、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更是讽刺。
甚至今年的宝洁旗下潘婷的妇女节广告,也照样翻车了。
广告中,一身材姣好、面容精致的女性穿着高跟鞋出场,身旁跟着一名男性。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看到两人后,都下意识地认为男性才是领导,纷纷上前与他握手,态度恭敬。
可是走入会场后,真正进行演讲、层级更高的却是此前被接待者忽视的女性:
惊讶的神情顿时浮现在接待者脸上。
广告的最后一幕,“你只看见我后背的大波浪,看不见我经历的大风大浪”被打在屏幕上。
其实这则广告到这里,也算是没有太大槽点,讽刺了当下社会对于职场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中规中矩不算出错。
但是神转折来了,在潘婷官方的微博转发语里,“潘婷去‘女’字旁变潘亭,寻找每一位闪耀的职场女性!征服职场,不必丢掉‘她’,也能闪耀如她!”
这...去掉了“女”字旁,又说“不必丢掉她”,这到底是要不要做“她”啊?
女性难道不能大大方方做自己吗?
为什么一则目标用户是女性的广告里,一边去女性化,一边又要女性做自己,前后的逻辑无法自洽,自我打脸的广告文案,也是震惊了我全家。
如果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广告创意是为了增加流量而用的营销手段,我也想问问宝洁:
你们是不需要女性用户了吗?
/4/
宝洁作为全球知名日化集团,拥有180多年的历史。
旗下几乎全部是以女性消费者为主力的品牌撑起的巨头公司。
就这样,每每在需要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广告创意上频频翻车,不是侮辱女性,就是挑起性别对立,甚至是物化女性。
每每当遭受不住舆论批评进行道歉时,其道歉态度也是极尽敷衍,一句轻飘飘的“运营过失”就把所有的责任推卸干净,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国际品牌价值观的扭曲。
在此事之前,宝洁就曾因虚假宣传被处以行政处罚。去年8月,宝洁因无充分论证旗下舒肤佳香皂包装上“去除99%细菌”的标语被指涉虚假宣传,获罚20万元。
而除了宝洁出现过侮辱女性的事件外,女性广告翻车的案例不少。
2020年,大润发一家门店贴出了一张海报,其将女装尺码从小到大排列,将S码描述为“瘦”、M码为“美”、L码为“烂”、XL码为“稀烂”、XXL码为“稀巴烂”。
全棉时代的卸妆湿巾还用过“卸妆后吓跑变态”的创意,既制造容貌焦虑,又大剌剌地用”性骚扰女性“当噱头。
茶颜悦色马克杯、茶包产品包装上呈现的"捡篓子""官人我要"等侮辱性广告文案。
以及令人作呕的360借贷广告,“空姐与侏儒的感情纠葛”...
这些广告里何曾将女性真正地平等对待过?
甚至当有人一句“这就是玩梗”的评论出现在这些广告文案下面时,好多人蜂拥追随,对啊,不就玩梗吗,有什么大不了?
玩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要玩有道德底线的梗,要玩有尊重平等意识的梗。
而不是如现在这般,打着广告创业的幌子,实则是满足某些人厌女、辱女的变态心理,用一层漂亮的互联网娱乐外壳掩盖住那些尖齿獠牙无所遁形的恶。
《中国妇女报》曾经评论过,女人是消费者不是消费品,侮辱女性的“创意”广告遭到舆论指责,是必然的。
“事关女性安全,如此严肃的恶性事件,却被商家轻飘飘地以所谓的‘创意’为说辞,美化犯罪者 、丑化受害者,充满了偏见、恶意、无知。”
就像宝洁这次的“黑红”出圈,套路被玩明白了,流量也是有了。
但是以后到底是“红”还是“黑”,消费者们会给出答案。
文|金融八卦女特约作者:yoyo
八妹说:
根据公众号平台最新的推送规则,如果不想错过八妹的文章,记得标星标哦,以前加过的也需要重新添加,这样每次新文章推送才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你的订阅列表里。
人生总会有遗漏,但是不要忘记“添加星标”哦!!!
···
宝洁又翻车了。
起因是前两天的一则广告。
宝洁在自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一个广告推送,标题是《女人脚臭是男人的5倍?不信现在闻一下!》。
好家伙,看这个标题就忍不了。
且不论广告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单单就标题里的几个有关男男女女的字眼,明晃晃地把“厌女”二字刻在自己脑门上,这是真的有点大病了。
眼看抵不住网友们的抨击评论,宝洁发出了自己的道歉声明。
怎么说呢,不痛不痒两句话,给出的处罚是删除文章,严肃整顿账号运营。
翻译过来就是,这事就这么着,你们网友别再逼逼了。
但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面对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接触到的日用品牌,需要看清楚宝洁诋毁女性的嘴脸。
虽然已经删除文章,但是互联网的记忆拼图处处有,跟着我来往下看。
/1/
“你对女人的臭一无所知。”
在这个广告开始里,作为以女性化IP形象出现的“小宝姐”非常斩钉截铁地说,“女人的臭味是男人的5倍!”
然后为了印证女人更臭的事实,这位小宝姐开始罗列证据。
第一,女人的脚臭是男人的5倍。
在小宝姐的说辞里,女孩子穿的各种鞋,长靴、高跟鞋、包头鞋就是专门为了产生臭味而存在的。
那我就很纳闷了,怎么男女生穿的鞋用的材质不同,都是皮质的鞋,女生的皮鞋就是生化武器,男生的皮鞋就是净化器?
而接下来那句“为了好看往往不穿袜子”更是成为了女性脚臭的原罪。
根据以上两点外在原因,小宝姐得出结论,女性脚部细菌繁殖速度是男性的4倍,所以女孩子的脚更臭。
但是小宝姐忘记了一点,脚臭产生还需要一个必要条件,清洗频率,以及一个先天条件,出汗多不多。
在宝洁广告里忽略了这两个必要条件,只用穿的鞋子款式,穿不穿袜子就断言女孩子脚更臭,滑稽之极。
接下来有更可气,宣传广告直接上升到人身攻击。
“胸部最臭!”
小宝姐说,因为“女人全身的汗腺都比男人多”,所以女人出汗多,胸部是出汗重灾区,再加上穿胸罩,所以体味更臭!
先不提这有没有科学依据,就说把女孩子体味臭和穿胸罩联系在一起,此刻只想祭出杨幂表情包。
你没事吧?
穿胸罩说女孩子会有体臭,不穿胸罩又荡妇羞辱我们。
做女人好难哦。
而且,虽然女性的全身汗腺比男性多,但是女性的出汗程度远低于男性,体味的产生更是少。
科普下,人体出汗拜两个组织所赐,一是外泌汗腺(小汗腺),二是顶浆汗腺(大汗腺),人的体味主要是由大汗腺散发。大汗腺受雄激素刺激影响大,而从青春期开始,男性的雄激素水平就比女性更高,所以男人的体味自然更重。
所以,小宝姐,你明白了吗?
/2/
到此这则广告里的物理攻击部分就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心理攻陷了。
俗称,PUA。
“再爱干净的女人,内裤都比男人脏!”
不错,根据科学解释,女性的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确实会产生更多细菌,分泌物的产生以及生理期也都是身体构造的原因。
但是不管男女,内裤都挺脏的,上面或多或少都会有点“东西”。
有微生物学家做过研究,一条脏内裤平均会携带0.1克粪便。一般来说,男生内裤残留的大便可能要比女生多些,毕竟男生的肛毛太容易沾到屎,不容易擦掉。
再比如尿液,多多少少会有几滴留到内裤上。
所以,为了宣传产品,在广告里以偏概全,只说女性更脏。
作为女生的小宝姐就这样堂而皇之地用女性身体构造为“臭味”扯大旗,实在是让宝洁的女性消费者们齿寒,甚至言语间的洗脑意味,令人更加不适。
当小宝姐道出女人更臭的最后一个真相后,我彻底被激怒了。
“女人的头发比男人脏一倍!”
“女人的头发又长又多”
是怎样,短发的女生不配拥有姓名是吗?
接着又说,“头发越长、越多,所占的面积就越大”,所以“越容易残留脏东西和异味”。
这不就是说,你们女生就应该把头发都剃秃了,这样既干净了自己,也不用污染其他人,谆谆诱导的话语里,还真是为女生好呢。
最后来了一个更恶心的,“公厕蹲坑味统统都扎根到头发上”。
小宝姐,在你的世界里是不是只有女孩子上厕所,男生都是身体内循环就解决了?
而且,头发脏不脏不是取决于谁的头发长,而是首先确定头皮皮脂腺分泌油脂的多少,油脂分泌旺盛,再加上不经常洗头发,以及周围环境灰尘较多,才会造成头发脏,有异味。
上来就本末倒置指出女孩子头发脏头发臭就是因为头发长,我只想劝一句,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
宣传产品就好好宣传,带货就正经带货,科学的事儿别乱掺和。
/3/
其实这不是宝洁第一次在广告里侮辱女性了。
之前的一则母亲节广告更是用金钱来衡量母亲的付出。
简要介绍下剧情:
全职主妇的妈妈在厨房忙碌,父子俩在沙发上嬉戏。此时电视上正播放一条新闻,说为了号召全社会关注和解决母亲价值问题,最新法令规定,每个家庭必须按劳支付妈妈干家务的工资。
父亲一算,发现要给妈妈支付的工资远超能力范围。
当新闻上说由于很多家庭支付不了妈妈的薪水,一些妈妈离开了自己的岗位。
父子俩面面相觑,忍不住抱头痛哭。
这时妈妈的一句“不要看电视了,洗手吃饭”把父子俩拉回现实。
从梦境中醒来的父子俩,幡然醒悟,开始向妈妈献殷勤:
爸爸抢过妈妈手里的抹布,儿子给妈妈画了一张有着无数个零的工资支票。
最后,旁白出现:
算得清的日常,算不尽的爱。
乍一看这则新闻是尊重母亲的劳动成果,但实际上却透露着当一个母亲的价值,需要用金钱去衡量,才能被家人看到并珍惜。
如果说宝洁是做了一个反讽的广告,那我倒是还能理解。
但显然这则广告就是认为母亲的劳动价值需要外界的约束才能被看到,而不是父子俩发自内心认可全职主妇的价值,甚至发现母亲要离开父子俩了(虽然是梦境),才开始献殷勤。
这种对于女性在家庭里不平等地位的描述与认知,让宝洁这次道歉声明里的那句“提倡平等、包容和尊重的价值观”更是讽刺。
甚至今年的宝洁旗下潘婷的妇女节广告,也照样翻车了。
广告中,一身材姣好、面容精致的女性穿着高跟鞋出场,身旁跟着一名男性。
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看到两人后,都下意识地认为男性才是领导,纷纷上前与他握手,态度恭敬。
可是走入会场后,真正进行演讲、层级更高的却是此前被接待者忽视的女性:
惊讶的神情顿时浮现在接待者脸上。
广告的最后一幕,“你只看见我后背的大波浪,看不见我经历的大风大浪”被打在屏幕上。
其实这则广告到这里,也算是没有太大槽点,讽刺了当下社会对于职场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中规中矩不算出错。
但是神转折来了,在潘婷官方的微博转发语里,“潘婷去‘女’字旁变潘亭,寻找每一位闪耀的职场女性!征服职场,不必丢掉‘她’,也能闪耀如她!”
这...去掉了“女”字旁,又说“不必丢掉她”,这到底是要不要做“她”啊?
女性难道不能大大方方做自己吗?
为什么一则目标用户是女性的广告里,一边去女性化,一边又要女性做自己,前后的逻辑无法自洽,自我打脸的广告文案,也是震惊了我全家。
如果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广告创意是为了增加流量而用的营销手段,我也想问问宝洁:
你们是不需要女性用户了吗?
/4/
宝洁作为全球知名日化集团,拥有180多年的历史。
旗下几乎全部是以女性消费者为主力的品牌撑起的巨头公司。
就这样,每每在需要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广告创意上频频翻车,不是侮辱女性,就是挑起性别对立,甚至是物化女性。
每每当遭受不住舆论批评进行道歉时,其道歉态度也是极尽敷衍,一句轻飘飘的“运营过失”就把所有的责任推卸干净,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国际品牌价值观的扭曲。
在此事之前,宝洁就曾因虚假宣传被处以行政处罚。去年8月,宝洁因无充分论证旗下舒肤佳香皂包装上“去除99%细菌”的标语被指涉虚假宣传,获罚20万元。
而除了宝洁出现过侮辱女性的事件外,女性广告翻车的案例不少。
2020年,大润发一家门店贴出了一张海报,其将女装尺码从小到大排列,将S码描述为“瘦”、M码为“美”、L码为“烂”、XL码为“稀烂”、XXL码为“稀巴烂”。
全棉时代的卸妆湿巾还用过“卸妆后吓跑变态”的创意,既制造容貌焦虑,又大剌剌地用”性骚扰女性“当噱头。
茶颜悦色马克杯、茶包产品包装上呈现的"捡篓子""官人我要"等侮辱性广告文案。
以及令人作呕的360借贷广告,“空姐与侏儒的感情纠葛”...
这些广告里何曾将女性真正地平等对待过?
甚至当有人一句“这就是玩梗”的评论出现在这些广告文案下面时,好多人蜂拥追随,对啊,不就玩梗吗,有什么大不了?
玩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要玩有道德底线的梗,要玩有尊重平等意识的梗。
而不是如现在这般,打着广告创业的幌子,实则是满足某些人厌女、辱女的变态心理,用一层漂亮的互联网娱乐外壳掩盖住那些尖齿獠牙无所遁形的恶。
《中国妇女报》曾经评论过,女人是消费者不是消费品,侮辱女性的“创意”广告遭到舆论指责,是必然的。
“事关女性安全,如此严肃的恶性事件,却被商家轻飘飘地以所谓的‘创意’为说辞,美化犯罪者 、丑化受害者,充满了偏见、恶意、无知。”
就像宝洁这次的“黑红”出圈,套路被玩明白了,流量也是有了。
但是以后到底是“红”还是“黑”,消费者们会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