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随笔】压力,运动员一生的“朋友”
【京张随笔】
原标题:压力,运动员一生的“朋友”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曲欣悦
16日晚,本届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在首都体育馆收官。在男子5000米接力的决赛中,由于小将孙龙意外摔倒,最终中国队仅获得第五名。
赛后,这位2000年出生,第一次参加冬奥会的年轻运动员难掩失落,流下了遗憾的泪水。一旁的武大靖第一时间安慰了孙龙,“我们感觉到孙龙压力很大,也一直在说对不起。我们没有责怪他。毕竟他才20岁,今后会更好。”
2月16日,中国队选手孙龙(右)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中。新华社记者熊琦摄
本届冬奥会接近尾声,在赛场旁,记者也多次见证了运动员们的泪流时刻。其实,对于运动员来说,流泪很多时候无关成败,在比赛结束的那一刻,“泪奔”就是一种最好的压力释放。
在冬奥会这样四年一届的高水平赛事上,每名运动员都承受着或多或少的压力,有来自自己的,有来自对手的,也有来自舆论的……在竞技体育的赛场,压力注定伴随着运动员的整个职业生涯。
从某种意义上说,压力也是运动员一生的“朋友”。因为渴望胜利,因为不甘平凡,一代又一代的运动员才会顶住压力走向赛场,去展示更好的自己。
徐梦桃在比赛中。(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伟伟摄)
本届冬奥会上,徐梦桃为中国代表团拿下第五金,梦想终于成真。那句撕心裂肺的呐喊“我是第一吗”,是积压在心底多年的压力井喷式地释放。尽管拿到了27个世界冠军,但每每在冬奥会上铩羽而归,让徐梦桃常常被外界调侃没有奥运“冠军相”。而当她第四次站上冬奥会赛场,曾被视为“冲金保险项目”的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混合团体赛又在最后一刻失去了金牌,此时的压力不言而喻。
但是,在崇礼,在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的决赛场上,徐梦桃终以最高难度动作摘得了这枚渴望已久的奥运金牌。实力和毅力永远是战胜压力的最强武器。
对于许多首次参加冬奥会的年轻选手来说,学会与压力共存,可能还需要他们通过不懈地训练和大赛经验积累,来练就一颗“大心脏”。
在花样滑冰团体赛女单短节目中,中国选手朱易出现严重失误。三个跳跃动作,一个跳空、一个在落冰时摔倒,仅获得47.03分。赛后接受采访时,她一度哽咽,表示对自己特别不满意。之后,网络上的一些声音也让她感受到了压力。
2月15日,中国选手朱易在2022年冬奥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马宁摄
“教练和队友都在鼓励我。我也屏蔽了很多消息,告诉自己不要管网上的评论,做好自己,专注在每天的训练中。”
在2月15日晚举行的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短节目比赛中,第12位出场的朱易尽管最终未能进入自由滑的比赛,但较之上一场比赛状态已有明显提升。结束时,朱易也将自己甜美的笑容留在了冰场上。学习如何应对压力,正是这位19岁小将在冬奥会赛场上交出的一份还算不错的成绩单。
对于运动员的表现,很多人早已不再唯成绩论。无论成败,大家都会为拼尽全力的运动员送上掌声和祝福。每次大赛前,也会有很多声音呼吁不要给运动员过多的压力。但抗压也是高水平运动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当运动员实力增强,也就能更好地应对压力,把压力变为动力,点燃奋斗的激情。
学会与压力为伴,享受比赛的过程,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