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冰转换”呈现神奇“立方”

原标题:游泳池改成冰壶场,没你想的那么简单(引题)

“水冰转换”呈现神奇“立方”(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2月2日,“冰立方”冰壶比赛现场。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伟伟 摄

结束混双的角逐,2月9日,北京冬奥会冰壶比赛迎来男子项目的较量。

由许静韬、王智宇、邹强、马秀玥组成的中国队对阵瑞典队,除了精彩激烈的比赛,现场满满的科技感也赢得了观众连声赞叹。

冰壶是北京冬奥会首个开赛的竞赛项目。曾经“水立方”中波光粼粼的蓝色泳道,变身为四条晶莹剔透的冰壶赛道,“冰立方”成为冰壶运动员们上演精彩对决的绝佳舞台。

自冬奥会开赛以来,“冰立方”就成为运动员们提及最多的场馆之一。在色彩变换中,“冰立方”的现代感、未来感征服了多国选手。对很多人来说,“难以置信,这么好的冰面当时是菲尔普斯游泳夺金的地方。”

实际上,“冰立方”受盛赞的背后,是对“水冰转换”中国方案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北京冬奥会场馆设计建造中高科技给出的最高分。

2015年中国申冬奥成功后,科研团队提出大胆设想,让水冰能够自由转换,让“水立方”可以继续为中国体育事业贡献价值。

或许有人会说,水转冰有什么难度,直接将水冻成冰面不就可以了吗?当然没那么简单。

水与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如果直接冻冰就会破坏原有泳池的结构。经过各方反复试验,结合“水立方”冬奥会后可持续运营的设想,建设人员最终决定在不破坏原有泳池的基

础上,打造一块可拆卸、可移动的冰场。

首先攻克的是在游泳池上搭建冰场结构,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科研团队首先把泳池里的水抽干,然后在泳池内搭建可转换钢结构,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再把钢结构支撑体系和混凝土面板安装完成并铺上管道。之后经过制冰的工序,形成冰壶赛道。

步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冰壶比赛被誉为“冰上国际象棋”,对场馆设施条件要求非常高。不论是场地微小的颤动、冰面的变化,还是冰面在一毫米之内的结露、结霜、升华,都会对运动员的成绩构成影响。

为了确保精度,“冰立方”把科技成果运用到极致。如可转换钢结构由2600根薄壁H型钢和1570块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组成。每个构件都有自己的二维码,以便通过数据模型精准控制。

然而有了冰面并不够,冰壶赛场既要确保比赛用冰不融化,又要让现场观众不觉得寒冷,这对场馆改造提出了更高的科技要求。

科研团队通过智能“中枢”对温度实施分区控制调节。有了这套系统,冰壶场馆比赛大厅可以确保在任何热负荷条件下,冰壶赛道冰面温度达到比赛要求,冰面以上1.5米处温度保持在10℃,而看台温度则达到对观众更为舒适的16℃至18℃。

从曾经的游泳场地转换为冰壶场地,中国给了全世界一个惊喜。惊喜的背后,是中国智慧的结晶和科研攻关的努力。“水冰转换”呈现出神奇“立方”。它体现出,中国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将形成一个范式,能够给更多的场馆提供经验分享。

(中工网北京2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