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冬奥:“最快的冰”果然名不虚传

【解惑冬奥】

原标题:“冰丝带”连续三天诞生冬奥会纪录(引题)

“最快的冰”果然名不虚传(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曲欣悦

国家速滑馆 新华社记者 武巍 摄

“冰丝带”又产生了新的奥运纪录!

在今天下午举行的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比赛中,35岁的荷兰老将伊琳·维斯特滑出1分53秒28的成绩,打破该项目的奥运会纪录。

这也是开赛三天来,被称为“冰丝带”的国家速滑馆诞生的第三个奥运纪录,“最快的冰”名不虚传。

下午的比赛分15组进行,三名中国选手参赛,这也是中国速度滑冰队实现满额参赛的项目之一。

荷兰选手伊琳·维斯特在第12组出场,她也是该项赛事的卫冕冠军。最终,这位荷兰老将、5枚冬奥会金牌得主滑出1分53秒28,打破了她的荷兰前辈特尔莫斯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创造的奥运会纪录(1分53秒51)。

这也是她夺得的第6枚奥运金牌。中国三名参赛选手韩梅、殷琦、阿合娜尔·阿达克分获第11、15、17名。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两个比赛日,“冰丝带”均诞生了奥运会纪录。

2月6日下午,在速度滑冰男子5000米比赛中,世界纪录保持者、瑞典选手尼尔斯·范德普尔以6分08秒84的成绩摘得金牌,同时打破奥运会纪录。

在2月5日进行的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决赛上,荷兰选手伊雷妮·斯豪滕以3分56秒93的成绩夺冠,打破了尘封20年的奥运会纪录。

冬奥会速度滑冰开赛以来,许多运动员都对“冰丝带”的冰面大加赞赏,认为冰面状态有助于自己取得好成绩。

第一次走进“冰丝带”,很难不为它的“高颜值”所震撼。环绕场地整圈的灯带,让整个场馆显得通透明亮,也把冰面映照得更加光洁动人。许多国外运动员,来到场馆训练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这里留影。

这块近1.2万平方米的美丽冰面,其制作过程也是科技含量满满。“冰丝带”采用新的环保制冰技术,其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种植超过120万棵树所带来的碳排放减少量。

要造出“最快的冰”,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冰面的质量和温差。“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制冷,可将冰面温差控制在0.5摄氏度内,更有利于运动员滑出好成绩。

为保证冰面平整度,“冰丝带”在建设过程中,还采用激光测量技术,使1.2万平方米冰场平整度偏差从原来的5毫米验收标准最终达到最大不超过3毫米。

在速度滑冰项目上,高原冰场有独特的优势。此前,速度滑冰的世界纪录大都出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和美国盐湖城的高原冰场。

作为本届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建设时就把成为平原上“最快的冰”定为目标。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主任武晓南表示,对于位于平原的“冰丝带”,他相信随着制冰技术的提升、运动员水平的提高,总有一天在这里也会产生世界纪录。

(中工网北京2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