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女排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每逢奥运,中国女排都会吸引全国人民的关注。中国女排带给我们的财富,从来都不只是金牌。

人们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夺冠,更是因为女排在赛场上展现出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

永不言败

1979年,中国女排战胜当时的亚洲劲旅日本队,首夺亚锦赛冠军,成为中国“三大球”中率先“冲出亚洲”的队伍。

1981年,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上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此后,中国女排再接再厉,相继获得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赛和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达成“五连冠”伟业。

“五连冠”向全世界展示了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中国国家形象,激发了中华儿女的自豪感,极大鼓舞着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振兴中华的信心和决心。

首夺世界冠军时,女排姑娘们收到全国各地的贺信、贺电和各种纪念品3万多件。北京商标一厂、无锡钟表厂等企业的干部职工在信中表示,要“学女排精神,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一时间,全国各地掀起了学女排精神的热潮。

“女排精神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拼出来的。拼搏,体现在每一天当中。”中国女排前主教练陈忠和说。

谈及对女排精神的理解,中国女排的老队员魏秋月说:“当我进入中国女排之后,身边的队友们、大姐姐们那种顽强拼搏、勇争第一的精神,始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中国女排现任队长朱婷则感慨:“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这就是我们的女排精神。”

拼搏奋斗

与时代发展“合拍”的女排精神,成为“拼搏奋斗”的代名词,进而从体育界走向各行各业。

排球作为集体项目,需要运动员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强的战斗力。在女排精神感召下,国内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开展排球等集体类运动,不仅是弘扬女排精神,更是培养职工的集体荣誉感,以及团体协作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参加过北京铁路局职工排球比赛的老职工王建堂,至今还记得女排夺得世界冠军时全局职工欢呼雀跃的场景。他对记者说:“企业通过开展排球比赛,培养了热爱事业、专注岗位的精神。不管成功还是失败,我们都要有永不放弃的韧劲,坚持到底的情怀。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女排精神最好的传承。”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是北京市一所校园排球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谈及为何选择排球,校长陈国荣表示,女排精神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其中热爱祖国、永不言败的内涵对青少年的成长很有帮助。“我们学校正在积极打造特色排球训练基地,建立排球项目高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女排精神更激励着很多普通人。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章顺老人是一位排球迷,去年专程去天津观看“女排精神展”。“几十年了,从年轻到退休,中国女排陪我一路走过风风雨雨。女排精神,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需要,现在的中国人也需要。”

作为中国女排“五连冠”的主要参与者和见证者,同时也是两个奥运周期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郎多次表示,发扬女排精神,就是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

再掀热潮

2020年9月,改编自中国女排事迹的电影《夺冠》在全国公映,上映不到4天,票房就已超过2亿元。影片回溯了中国女排40年的风雨征程,展现出时代变化中的女排精神。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认为,电影《夺冠》之所以大热,不仅在于唤起了很多女排球迷的青春回忆,更是由于女排精神契合团结抗疫的伟大精神。抗疫需要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力量,这些都在女排精神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在进行的东京残奥会上,女排精神同样得到传承和彰显。从2004年至今已获得三届残奥会冠军和一届亚军的中国坐式女排队,就是女排精神在新时代的践行者之一。

中国坐式女排队员王亚男,受伤前曾想当舞蹈演员,她从没想过自己会站上另一个“世界舞台”。从一个不懂排球的小镇姑娘,成长为国家坐式女排队的中坚力量,并随队拿到残奥会冠军,王亚男说:“女排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不要放弃,要勇敢去实现光荣与梦想。”

竞技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女排精神最激励人心的正是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东京奥运之旅,尽管中国女排未能小组出线,但女排姑娘们赛后纷纷表示,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期待在经历挫折之后重拾信心,再创佳绩。

历久弥新的女排精神早已融入我国的各项事业中,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必将在新时代彰显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