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注册阶段企业,其研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存在造假嫌疑​!

有一家叫“鑫甬生物”的企业,我们在研究时,分配给了负责医药的研究员。

  后来,负责医药的研究员一脸懵逼的说,这不是医药企业,而是化工企业!

  鑫甬生物全称为浙江鑫甬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鑫甬生物”,目前正在证监会履行注册程序。

  发行人主要产品是“丙烯酰胺”,以及以此为原料进一步生产的其他产品。

  丙烯酰胺是一种化工产品,具有聚合的功能,有絮凝、粘合、降阻、增稠等作用。

  发行人主要客户是造纸企业,其次是环保企业。

  发行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微生物,实现催化剂等作用,公司称之为“生物法”,该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发明。

  但是,很多行业的生产工艺都需要使用微生物,比如香料、苯乙醇、白酒、啤酒。发行人以此为依据,将公司简称为“生物”,是比较牵强和具有误导性的,我们没有看到酒水企业的股票简称带“生物”二字吧?

  发行人有两家非常可比的上市公司:江西昌九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宝莫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发行人的名字“浙江鑫甬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非常相似,都含有关键词“生物化工”。

  不过,山东宝莫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莫股份”,不带“生物”;江西昌九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昌九生化”,虽然带了“生”字,但带了“化”字,与化工行业的辨识度更高。

  而发行人直接就叫“鑫甬生物”,非常容易被误以为是生物企业,建议这家公司能换一个让读者理解起来更友好的简称。

  两家同行上市公司发展得并不乐观。

  “昌九生化”出现亏损被ST后,如今已被借壳,新名字为“返利科技”。

  “宝莫股份”最近几年处于亏损和微利状态。

  而发行人似乎穿越了行业基本面的牛熊周期,报告期内实现了业绩大幅上涨。

  我们今天讨论重点不是业绩真实性,而是讨论研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真实性。

  发行人是家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费用率自然会超过3%或者卡住3%。

  公司研发费用主要是材料费用,2018-2020年直接材料占比在70%左右,直接材料每年金额在1,600万元左右。

  招股书披露,公司采购的主要材料是“丙烯腈”,2018-2020年“丙烯腈”每年采购金额在4个亿左右,其他两类材料的采购金额非常小,一年只有几百万元,主要材料“丙烯腈”采购额占单列三项材料之和的比重超过95%。

  由于发行人在招股书中披露了主要原材料的倒轧表,即期初数、本期采购、本期使用、期末数之间的关系。

  我们惊讶地发现,发行人主要材料“丙烯腈”的领用用途中,竟然没有研发用途,只有“生产”、“销售”(转卖材料)、“发出商品”、“盘点损失”这4项。

  相反,发行人另外4项非主要材料的领用中,则有研发用途。

  采购占比95%以上的主要材料没有一分钱用于研发,仅靠采购占比非常小的材料的研发领用,能凑得出研发费用中每年约1,600万元的直接材料费用吗?

  发行人披露了三项材料的采购单价。

  我们尝试根据发行人披露的研发领用数量和材料单价,对研发领用材料的金额进行测算。

  2018年、2019年,由于只有“DAC”和“丙烯酸”有研发领用记录,而这两项材料都披露了采购单价,所以比较容易测算。

  测算得出,2018-2019年这两项材料的研发领用金额合计为248.28万元和147.43万元,而同期研发费用中的直接材料为1,513.70万元和1,714.37万元,相差非常的大!

  2020年、2021年1-6月,存在研发领用记录的材料有4项:“DAC”、“丙烯酸”、“DMAM”、“DMC”,也没有主要材料“丙烯腈”。

  “DAC”、“丙烯酸”这两项材料由于披露了采购单价,可以直接测算,测算结果为2020年、2021年1-6月这两项材料的研发领用金额合计为46.25万元和10.07万元。

  “DMAM”、“DMC”这两项材料没有披露采购单价,无法直接测算,但这两项材料的研发领用量非常小,2020年、2021年1-6月这两项材料的研发领用数量合计为17.33吨和16.72吨,按照单价1万测算,每年金额才十几万元,就算按照单价10万测算,每年金额也才一百多万元。

  可见,2020年、2021年1-6月,4项有研发领用记录的材料,研发领用金额测算合计数每期最多也只有一百多万元,而同期研发费用中的直接材料为1,308.67万元和673.59万元,差距更大!

  我们认为发行人有必要对以上数据的关系进行解释,不然我们会认为发行人研发费用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存在造假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