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集团造假30年,日本的工匠精神究竟去哪了?
来源:花朵财经
•
2021-11-02 12:04:37
日本企业都不经查?
近日,日本日立被曝质检造假至少30年,闹得沸沸扬扬。
谁能想到,一个已经存在100多年历史的日本老牌名企,竟能曝出如此惊天丑闻?谁又能想到,日本企业正处于频繁造假的漩涡。
从三菱汽车燃油经济性造假,到高田安全气囊被称“死亡气囊”,再到今天的日本日立。
日本造假,似乎已停不下来。
而曾经被夸上神坛的“日本制造”,现如今正逐渐走向衰落。
日本第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是日本制造走入巅峰的时刻。
这一时期,受益于二战后美国的扶持,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到六十年代末,已超过多数西方发达国家。
比如日本钢铁、造船、机械、化工、电器、汽车等产品出口纷纷位居世界前列。
到了八十年代,日本要买下美国的膨胀之声,更呼之欲出。
其中,三菱地所买下纽约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索尼34亿美元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松下60亿美元买下美国环球影业等。
美国人对此无不感到震惊。
他们、甚至全世界当时都认为:“日本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
以研究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国家而著称的美国学者傅高义就写下了《日本第一》,高度评价日本式管理方式的先进之处,而副标题是“对美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地位的腾飞,其最显著的象征是遍布世界的日本制造。
比如在美国市场上,日本的纺织品、汽车、电脑、电视等商品,可以说全面攻占了美国市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日本货。
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日本主要靠两点:
一是物美价廉。如日本汽车产量在198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日美地位逆转的直接原因是,人们转为购买高效省油的日本汽车代替耗油量大的美国车。
二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守那份手艺,严守对顾客的承诺,严控服务环节,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经营。
然而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长青不败的,日本也不例外。
当日本制造夺走美国人的饭碗,让无数的美国工人失业,日本制造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泡沫破裂
1985年,对日本而言,至今仍是噩梦。
这年9月,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与美国等国签订了《广场协议》。以解决美元高估和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问题。
其中内容包括,就日元汇率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实施金融市场和日元汇率自由化等。
这成为了后来日本经济逐渐没落的节点。
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而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其已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值20%。
从日元兑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毫无疑问,在美国强硬态度的暗示下,日元揭开了急速飙升的序幕。
受益于此,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日本股市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仅有5%左右。
也就是说,日本的经济,正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日元大幅升值,最终等来的是,日本产品的价格优势没了,出口大幅下滑,这对严重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来说,不啻致命打击。
在这场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至今也仍难见往日荣光。
巧合的是,在日本经济失落间,日本制造的所谓工匠精神也不知丢到了哪里。
频繁造假
2016年4月,三菱汽车爆出丑闻。
其汽车在燃油经济性测试数据上造假长达25年,涉及车辆或超200万辆。
2017年6月,世界第二大汽车安全气囊生产商高田气囊宣告破产。
美国司法部调查表明,高田公司在过去10多年里持续地系统性地篡改产品的关键检测数据,罔顾消费者的生死。
紧接着2017年10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被曝出铝合金和铜合金存在硬度、大小等数据造假。
在各方挖掘下,又爆出铁粉、铁线材等产品,被查出有问题的消息。据悉,篡改数据的行径长达10年之久。
进入2021年后,日本制造业造假的被曝光事件更难以停止。
其中,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被多家媒体曝光产品检验数据造假,且造假行为可能已经持续超30年;丰田控股零部件公司有约11.40万项质检数据是篡改或者编造出来的;
还有今天的日本日立集团,其子公司日立金属发布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及旗下子公司生产的部分特殊钢产品和磁性材料产品存在违规检查、篡改数据等问题,质检数据造假至少存在30年。
显然,失落的日本,同时迎来了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在过去,提起日本这个国家,脑海中总会出现一个词语:“工匠精神”。
但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造假行为,这些日本企业真的具有工匠精神吗?到底还值不值得信赖?
在这一连串丑闻数据的背后,日本在反思对“匠人精神”的过度发挥。
曾在日立工作16年、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曾言:
“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是日本制造业败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这是否等于日本制造业在反思因追求完美而造成的衰败?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市场,日本品牌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凭的正是“匠人精神”,这也是众多消费者青睐日本制造的重要缘由。
然而曾被夸上神坛,现如今却似乎走上了歪路。跌宕起伏的日本制造业应该明白,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精益求精,才是制造业的立世之本。
而再攀巅峰,绝非靠几十年如一日的频繁造假能成的。
近日,日本日立被曝质检造假至少30年,闹得沸沸扬扬。
谁能想到,一个已经存在100多年历史的日本老牌名企,竟能曝出如此惊天丑闻?谁又能想到,日本企业正处于频繁造假的漩涡。
从三菱汽车燃油经济性造假,到高田安全气囊被称“死亡气囊”,再到今天的日本日立。
日本造假,似乎已停不下来。
而曾经被夸上神坛的“日本制造”,现如今正逐渐走向衰落。
日本第一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是日本制造走入巅峰的时刻。
这一时期,受益于二战后美国的扶持,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到六十年代末,已超过多数西方发达国家。
比如日本钢铁、造船、机械、化工、电器、汽车等产品出口纷纷位居世界前列。
到了八十年代,日本要买下美国的膨胀之声,更呼之欲出。
其中,三菱地所买下纽约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索尼34亿美元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松下60亿美元买下美国环球影业等。
美国人对此无不感到震惊。
他们、甚至全世界当时都认为:“日本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
以研究日本和中国等亚洲国家而著称的美国学者傅高义就写下了《日本第一》,高度评价日本式管理方式的先进之处,而副标题是“对美国的启示”。
日本国际地位的腾飞,其最显著的象征是遍布世界的日本制造。
比如在美国市场上,日本的纺织品、汽车、电脑、电视等商品,可以说全面攻占了美国市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日本货。
能够取得如此成就,日本主要靠两点:
一是物美价廉。如日本汽车产量在198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日美地位逆转的直接原因是,人们转为购买高效省油的日本汽车代替耗油量大的美国车。
二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严守那份手艺,严守对顾客的承诺,严控服务环节,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经营。
然而纵观历史长河,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长青不败的,日本也不例外。
当日本制造夺走美国人的饭碗,让无数的美国工人失业,日本制造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泡沫破裂
1985年,对日本而言,至今仍是噩梦。
这年9月,迫于美国的压力,日本与美国等国签订了《广场协议》。以解决美元高估和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问题。
其中内容包括,就日元汇率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实施金融市场和日元汇率自由化等。
这成为了后来日本经济逐渐没落的节点。
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而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其已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升值20%。
从日元兑美元名义汇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
毫无疑问,在美国强硬态度的暗示下,日元揭开了急速飙升的序幕。
受益于此,广场协议后近5年时间里,日本股市每年以30%、地价每年以15%的幅度增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日本名义GDP的年增幅仅有5%左右。
也就是说,日本的经济,正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
日元大幅升值,最终等来的是,日本产品的价格优势没了,出口大幅下滑,这对严重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来说,不啻致命打击。
在这场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至今也仍难见往日荣光。
巧合的是,在日本经济失落间,日本制造的所谓工匠精神也不知丢到了哪里。
频繁造假
2016年4月,三菱汽车爆出丑闻。
其汽车在燃油经济性测试数据上造假长达25年,涉及车辆或超200万辆。
2017年6月,世界第二大汽车安全气囊生产商高田气囊宣告破产。
美国司法部调查表明,高田公司在过去10多年里持续地系统性地篡改产品的关键检测数据,罔顾消费者的生死。
紧接着2017年10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被曝出铝合金和铜合金存在硬度、大小等数据造假。
在各方挖掘下,又爆出铁粉、铁线材等产品,被查出有问题的消息。据悉,篡改数据的行径长达10年之久。
进入2021年后,日本制造业造假的被曝光事件更难以停止。
其中,日本三菱电机公司被多家媒体曝光产品检验数据造假,且造假行为可能已经持续超30年;丰田控股零部件公司有约11.40万项质检数据是篡改或者编造出来的;
还有今天的日本日立集团,其子公司日立金属发布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及旗下子公司生产的部分特殊钢产品和磁性材料产品存在违规检查、篡改数据等问题,质检数据造假至少存在30年。
显然,失落的日本,同时迎来了日本制造跌落神坛。
在过去,提起日本这个国家,脑海中总会出现一个词语:“工匠精神”。
但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造假行为,这些日本企业真的具有工匠精神吗?到底还值不值得信赖?
在这一连串丑闻数据的背后,日本在反思对“匠人精神”的过度发挥。
曾在日立工作16年、任京都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教师的汤之上隆,在《失去的制造业:日本制造业的败北》一书中曾言:
“过于苛求于性能与指标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在研发上不能及时调整产品,是日本制造业败北的重要原因之一。”
换句话说,这是否等于日本制造业在反思因追求完美而造成的衰败?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市场,日本品牌之所以能够独领风骚,凭的正是“匠人精神”,这也是众多消费者青睐日本制造的重要缘由。
然而曾被夸上神坛,现如今却似乎走上了歪路。跌宕起伏的日本制造业应该明白,严格把关产品质量,精益求精,才是制造业的立世之本。
而再攀巅峰,绝非靠几十年如一日的频繁造假能成的。